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赣"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字形字音历经演变,至魏晋时期"赣"字才成为普遍写法。"赣"之本意多有变化,内涵亦逐步扩大。宋以前,"赣"多指赣县或虔州州治之地;宋高宗改虔州为赣州,此后直至清代后期,说"赣"多指赣州或更宽泛的江西南部地区。清末,"赣"开始与"江"并行成为江西的简称,至民国,"赣"则完全取代"江",成为约定俗成的江西简称。  相似文献   

2.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产生影响最大。受自然环境、水系特征、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地域分布表现出夏季为高发期、平原中腹是集中地的特征。自然灾害对江汉平原区域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不仅对农业生产、经济生活造成破坏,而且带来环境景观的变迁,并给民风民俗打上烙印。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1-86
明清时期广西梧州地区水旱灾害频发,有统计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68次,水灾次数多于旱灾,清代灾害多于明代。水灾高发期为道光、光绪时期,旱灾高发期为嘉庆、道光时期,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主要集中在秋季。明清时期梧州地区应对灾害的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加固城墙等。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梧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以对河神龙母的信仰和近代骑楼城的修建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水泽潘阳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上承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之水,下接长江,70%的水域在九江市境内,20%的水域在上饶市境内,10%的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相似文献   

5.
有关二次革命的研究论文颇多,然大都从地方史的角度孤立进行,偶从全局出发,亦多笼而统之,本文从赣、宁两地战役之比较入手,对赣、宁两役发生的背景、起因、过程、特征及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多方面剖析,内容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地区是连接闽、浙、皖、赣的重要区域,一口通商时期该地区曾出现过境贸易的繁荣,其社会经济相应得到了一定发展。五口通商之后,随着上海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心,全国贸易格局和商路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以前南北纵向的贸易路线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西横向贸易路线,赣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丧失。与此相适应,该地区的商路、市镇和社会生活均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大陆泽与宁晋泊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终于在上世纪彻底消失,虽然汇入湖泊的河流变迁是这两个湖泊消失的主因,但是明清时期人类对二泽的开发利用及垦殖利用更加剧了湖泊蓄水能力的降低,进而加快了湖泊的消亡。从明清时期人类对二泽的垦殖入手进行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江西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棚民。他们在江西的山区进行垦殖,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棚民在垦殖山区的同时,也是利用山区土地的过程。棚民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农业土地利用,包括对待土地的态度、开垦山地的方式以及耕作制度。棚民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江河淤塞、洪涝灾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抚州     
《高中生之友》2013,(11):I0004-I0004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中游。东邻鹰潭市,西近京九铁路与吉安、宜春相接,北临鄱阳湖与鹰潭、南昌毗邻。南北长约222公里.东西宽约169公里,总面积18817平方千米。抚州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同时还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夺泗入淮”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除极少数地区外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贫穷之地。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高校学报文献的学校性及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创新性强、形式规范和收藏价值大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并提出了广泛收集、加工整理、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建国50年间高校两次院校调整进行分析,提出其利弊得失,分析政府工作的决策;结合院校调整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艺美学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照儒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历史阶段,探讨儒家文艺思想与孔学、经学、理学、心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关系,分析与儒家美学相关的各种命题、范畴和理论问题。从"天人合一"、"体用一源"到"智的直觉",是儒家思想能与时俱进而脱胎换骨的生机所在,也是贯穿儒家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记本有着极浓郁的“释经”特征,但在彰扬传记伦理价值的同时,“树碑”心态导致伟饰之弊端至今犹存;西方传记文本的“忏悔”特征在叙写传主私生活时较为坦率,但有时也太不“节制”。“史传合一”的中国传记文本,在重视传记的历史性的同主拘囿于历史,文体不独立,“史传分离”的西方传记文本则了地处理了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酸和碱是化学的基本概念。人们对酸和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各种酸碱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关于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满族统治者定鼎中原后,为保持本民族的优势地位,将其在关外创立的八旗制度与中原儒家伦理观照下的传统制度体系相铆合,采取了“旗、民分治”的统治策略,在旗、民的居住、交产、婚姻、司法、职业、教育及社会控制等各个方面构筑了严密的藩篱和经界。然而,这些措施的推行从一开始就与统治者的初衷相悖,且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各地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却在分治中日渐加速,这一状况在聚居八旗人口近全国半数的八旗“大本营”—北京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诗情与画意在唐诗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如影随形的微妙关系。总结其表现方法企希着双重的收获:既能准确把握二者的美学意蕴,又能清晰地描述出唐代诗歌诗画美学性格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西传统悲剧从古到今一直展现着无穷的魅力.但是由于各自的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特征与模式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这个乱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个旅游高峰.参与的人群普遍而广泛;旅游的热情高涨而独具风格;旅游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切的形成都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门阀制度的存在及老庄思想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