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代媒介社会,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形象不仅仅只是现实的反映."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就是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叙事基础,形象地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突出表现真实与虚拟这两个含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在媒介社会中的意义.文章追溯"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叙事的历史渊源,关注虚拟现实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之间所构成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富有天才特质的创作,丁玲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空前膨胀的、陌生化的"女性自我",和当时以及以前所有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有所区别,从而发出了一个时代最为偏激深刻的声音,但是由于时代以及创作者本身的转型,这种精卫填海似的决绝的女性形象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视域来看,"嫦娥奔月"作为"女性出走"主题的神话原型在中国古代置换变形为以"兰芝出走"为典型的带有行孝守贞、重情重德的主题特征的女性形象.至"五四"时期,再度置换为以"子君出走"为典型的昭显女性独立人格意识萌芽的女性形象."女性出走"主题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系列置换变形为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认识、思考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命运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图像与文化、社会、政治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与其说图像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制造"出来的,其中的艺术形象并非艺术家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有现实社会依据的,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产物。而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也成为了一个反思社会生活的符号代码。女人社会地位的变迁从中国的20世纪到21世纪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解放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阶段。女性作为艺术母题,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意识、情感的载体,始终与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倾向密切相关。无论是"铁姑娘"还是"超女",不可避免地都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力量的政治对艺术无疑具有支配地位,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文化也成为政治变革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7.
刘琼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2-113
《蜗居》中的海藻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中迷途羔羊。她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漂浮在现代都市中为了追求梦想而痛苦挣扎的脆弱灵魂的呼喊。海藻是一个在梦想和现实中迷惘无助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她美丽、聪慧、任性、真诚,但却在物质世界中被现实挤压得面目全非。她的悲剧命运为我们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毕业生,无力掌握自身命运被迫屈服的生存状态,在现实的漩涡中难以控制贪欲所带来的致命诱惑,以及梦想被毁灭后的精神迷失。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9.
从路遥的《人生》中主要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路遥作为一个男作家是如何在自己的男权中心意识下想象与虚构出这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个女性形象都是路遥从男性中心的立场出发而作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设定,而并不是循着女性自身的真实,包括女性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她们与时代的真实联系来刻画的。路遥对这两个女人的刻画仍然是没有脱离男性想象中的"天使与妖女"的范式,女性在男作家笔下又一次失去本真和自我。  相似文献   

10.
周扬莉 《文教资料》2008,(11):14-15,58
被誉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王海钨,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不断把婚姻家庭作为她反映现实社会的主要题材.通过对不同时期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王海鸽不仅反映出激烈变革的当代社会给人们家庭婚姻生活带来的冲击,还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围城里的女性,反映出当今婚姻生活中女性的痛苦、困惑、觉醒、反抗和逐渐成熟,从而塑造了不同婚恋家庭生活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选取王海鸽婚恋系列小说中的代表作,重点探讨作者在婚恋系列小说中构建的不同类型化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