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行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祚话和消解在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新时期文学现场实践着的先锋性创作的青年群体,包括小说家、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先锋小说的文学浪潮。对先锋小说的历史进行重探,有助于探查新时期文学话语体系中先锋语义生成的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现实语境无疑更加凸显了近年历史小说特别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历史小说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立场和纯熟的传统叙事方式,因契合官方、民间和大众等多重价值诉求而轰动一时。但尴尬也正在于此:过于倚重传统,直接导致了作品现代批判理性的缺失和审美创新能力的匮乏,近年历史小说与世界一流历史文学之间的落差依旧明显,小说家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语言受到历史小说家的高度重视,长篇历史小说首先在个性化构建上进行了探索。而随着语境的变化和体式的扩大,长篇历史小说借鉴其它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杂糅多种语体形式,语言呈现出兼容性特点。同时,长篇历史小说存在议论不当、古今错位、描写抽象及粗俗直露等问题。及时总结规律、经验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历史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7.
历史散文与小说都属于叙事文体的范畴。但“历史家记录,小说家创作”,前者“以文运事”,后者“因文生事”。不过,在具体实践中,二者之界限很难截然区分。因为史家写史多为追叙,故须遥体人情,便难免有虚构成分;小说家创作也离不开现实,需追求艺术的真实动人。尤其在早期文(文学)史(史学)尚未清楚划分的情况下,撰著者以史传文,以文饰史的现象是很浓重的。我国的先秦历史散文,从主要性质和文体上讲肯定不是小说,但其中又确实孕含着不容忽视的小说因素,孕含着后世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的种种原型和母题,是后世小说赖以萌生和发展的土壤。从上古至秦汉,孕含于历史散文中的小说因素愈趋显明,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现象,对于治史者和治中国小说史者都是不能不考虑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先锋小说的历史观 ,指出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疾病——认为历史是文本 ,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 ,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 ;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 :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 ,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余华与福克纳都是先锋作家,他们在创作的前期都曾有过对文学的探索和实验。在大胆的文学实验中,他们寻找着自我的创作原则,使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得到了充实。两位作家的创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十分关注内心冲突,在创作中重视对时间的利用和创造,在处理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都找到了一条能表达自己的正确道路。对比余华与福克纳的作品,可以发现余华在对福克纳作品的借鉴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并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着属于自己风格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1.
艾斐 《远距离教育》1998,3(1):34-37
中国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民族传统,着力于故事情节,典型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和人民性,正确地表现了多民族的历史关系。中国新时期的历史小说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文学形式和美学风格上,大都摆脱了旧历史小说的写作模式和思维框架,而是力求实现创新并真正做到了创新和开拓的。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4.
家庭文化对于历史小说家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家学传统给予历史小说家的文化熏陶对于历史小说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苦乐体验使作家对历史小说如何以史鉴今重塑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理解,家庭文化的负面因素也造成了历史小说的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与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他们二人的历史小说都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此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历史小说创作意图的更高追求上,鲁迅更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与古今交融,明显超越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发思古之幽情的局限。这种超越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的历史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个循环:从极端地重视内容到极端地重视形式,然后再回到极端地重视内容。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这个问题的几个层面或者说过程都值得深究,而先锋文学对形式的重视与探索正处在循环的中间转换位置上,这是很值得玩味的。而事实是,即使在先锋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我们的文学批评也很少真正介入形式批评,我们缺少对“形式实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解析。本文旨在这方面作出一点努力,一种补救,在纯技术和技法的意义上探讨先锋文学五光十色的“形式实验”。不管先锋之后,有多少新潮流、新状态,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学的产生,经验的中断未必是好事,可喜的是我们现在毕竟不是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8.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虚构。这种特征的历史小说在欧洲文坛出现与西方古老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司各特正是接过传统,厚积而薄发,才成为具有开创地位的历史小说家的。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的基因,但是新历史小说家改弦更张,易帜换旗,把笔触伸入历史的领域,以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以民间的历史观念评判历史,嘲讽、消解与颠覆历史,《故事新编》在新历史小说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使人们对新历史小说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