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镜花缘》中的武则天是天星心月狐下凡,她的命运与这颗星宿紧密相连.“心”、“月”、“狐”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武则天的文化意象.“心”指心宿,代表中心地位,指明了武则天乃帝王之尊.小说家以此彰明“君权神授”,用天命肯定人事.“月”主阴,指女性,暗示武则天的性别身份,指责她错乱阴阳,僭越篡位.“狐”体现了人们对武则天审美态度的变化,从正面到反面、从阳刚到阴柔、从高蹈的人君堕落成异类.从“心”、“月”至“狐”,展现了武则天从“神”、“人”到“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中有众多不同的徽商形象描写,其中以"贪财吝啬"和"乐施助人"两种形象最为典型.通过小说与历史文献的比较,我们发现,小说中的徼商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徽商.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徽商形象有夸张放大之处.小说中凡是塑造徽商"贪财吝啬"的形象时,往往将徼商作为故事的主角,详细描述其吝啬之态,贪财之形;但是在塑造徽商"乐施助人"的形象时,小说家们便有些吝惜其笔墨了.小说家们使徽商文学形象更趋于负面的原因虽有客观和主观的方面,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却影响了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塑造出大量与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的"离经叛道"者。本文就明清小说中"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进行初步探析,并从社会及作者自身两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掘和整合苏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苏北"明清小说旅游线",对于进一步繁荣苏北地区的旅游业,提升苏北各市的知名度和经济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开辟以"明清小说"为旅游实体的旅游路线,可以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旅游业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在明清小说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扈三娘是书中及其突出的一位女性,她有十分显著的特点,武艺高强、面貌清丽,婚姻身不由己。但单从原著中看扈三娘的形象相对单薄,98版电视剧由原著改编,与原著在人物语言刻画和结局方面稍有不同,结合两者的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小说与剧本的方面不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武则天诗作中自我形象和其他唐诗中武则天形象的考察,以诗史互证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寻常史料记载的武则天形象。  相似文献   

7.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9.
客:我们一些同志读了你的《武则天的真面目》,都认为揭露"四人帮"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美化武则天的反革命意图,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恢复武则天的本来面目,才能揭透批深.不过,你对武则天的评价,我们觉得有些问题还值得讨论,如对武则天在经济方面措施的估价问题.我们认为她是很重视农业的.在她的《臣轨》中即可看到这类的话,而且她向朝集使颁发了她编的《兆人本业记》这部农书.事实上,在她统治期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女性形象在男性笔下形成两种极端,不是天使就是恶魔,即"好"女人和"疯"女人.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批评家正在超越关于女性形象好坏的区分.美国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的《乐观者的女儿》,发表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时期,富于激进的女性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介于传统"好"女人与极端"疯"女人之间的第三形象寻求.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I focus on the black woman's body and its use a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er and as a site where the politics of gender power is enacted. I argue that two first novels of two contemporary Caribbean women writers, Zee Edgell and Brenda Flanagan, intervene in a history of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 which uses the figure of the ‘native’ woman to signify territorial, economic and sexual conquest and exploitation. The black woma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aribbean anti‐colonial fiction, silently concedes to her aggressor, whose actions ultimately end in her destruction. The novels of these writers revise the themes and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that characterise these earlier, predominantly male‐authored texts: in its focus on resistance to both colonial and patriarchal dominance, their work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to either victimhood or to the suggestion that, for the poor, working‐class black woman, her body is her only capital.  相似文献   

12.
《夜》的主人公何华明面对个人欲望与革命理性的冲突时,在革命话语权的控制之下,个人欲望让位于革命理性。这在更深层次上是作家创作中艺术的艰难突围与政治意识的无奈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革命话语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In her article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hoped for, the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Examining an endarkened feminist epistemolog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leadership," Professor Dillard delineates a set of proposal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inequity. Professor Wright in his response, "An endarkened feminist epistemology?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ments on Professor Dillard's proposals and furthers her analysis by an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studies literature. The author enjoins this conversation in this article by reviewing the proposals by feminists of Color to further social justice in solidarity with Professor Dillard's analysis. In particular, feminists of Color are examined, 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data" to include artistic production such as poetry,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The integration of spirituality as it relates to secular teaching is another innovation proposed by various writers. Feminists of Color have also chosen to construct theory and a political agenda for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rather than only engaging in intellectual debates that deconstruct existing paradigms. Professor Dillard is part of a cadre of feminist writers who advocate radical changes in the academy to eradicate educational inequity.  相似文献   

14.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潘向黎是当代一位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唯美婉约,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卫慧、棉棉等女性作家充满物欲、缺乏真情的世俗小说不同的是,潘向黎《倾听夜色》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着善心与爱意,都怀着真挚纯朴的感情;艺术上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含蓄蕴籍,耐人寻味,有一种诗歌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春树作为80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中多以表现放纵青春作为她的成长方式,对欲望的追求是她面对成年社会的一种恐惧宣泄,我们通过探讨她小说中的欲望主题来了解春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  相似文献   

17.
帕特 巴克(Pat Barker)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坛上崛起的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在《再生》三部曲里,她描写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因为在战场上遭受的痛苦经历而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心理躯体化反应,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并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作为一位影响广泛的当代散文女作家,其散文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是“心灵的鸡汤”。她的散文睿智温情引人向善,激发人的生活热情。然而毕淑敏散文为什么有这样的风格特色,显然这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讨论的就是毕淑敏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爱米莉·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镀金时代崛起的伟大作家之一,美国罕见的文学天才,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本文拟通过分析爱默生思想在其诗歌中体现,探索其创作思想,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她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萧红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不断有文章与论著问世。特别是随着诸如女性主义思潮等新批评观念的涌入,对她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角度切入。但在这些论著和文章中,对于这位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女性作家,人们对她的特质、她的悲悯情怀,特别是她文本中爱情描写的缺失缺乏细致的分析,文章主要从孤独意识方面来解读萧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