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看不见的人》是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一部出色的黑人文学作品。该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当代黑人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成长、反抗、觉醒的全过程。本文从文化自我存续和异化的角度,试解析以该作品中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文化在美国社会迷失、找寻和觉醒的痛苦过程。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黑人文化以及黑人身份的转变,并将黑人元素和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而作为接受西方主流文学熏陶的黑人作家,她也通过互文意义上的杂糅,糅合了西方经典文本,(如古希腊神话)以揭示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困惑和转换。其作品中对黑人传统文化因素如飞翔神话、黑人布鲁斯的运用,让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场域中重新构建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该小说中第一次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白人角色和黑人角色的种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白人和黑人的主场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黑人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白人的生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白人和黑人的主仆关系。这种变化昭示了南方种族关系的未来,寄托了作者对民主平等的种族关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白人与白人、白人与黑人、以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关系,揭示了造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悲剧性命运的社会原因。本文也就此文本谈谈玛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面对白人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象故事主人公一样的黑人女性迷失在白人编织的理想关的神话里而无法自拔。然而,莫里森并非仅仅着重刻画白人理想关神话下的负面响应,同时也积极探讨了如何打破神话,在白人文化中保持黑人本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12年发表其第十部小说《家》.该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十四岁的黑人女孩茜离家、受创、归家的经历,揭露了在看似“黄金时代”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时揭露了黑人自身的问题和阴暗面.本文聚焦小说女主人公茜,从女性书写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女性只有坚守黑人文化和传统,凸显黑人女性文化的价值,才能获得疗伤的机会以保存自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是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处女作。当前关于内勒该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层面,即以整体的视角剖析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而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中的某一个具体角色。主人公玛蒂的母亲形象在该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妇女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母性观点分析玛蒂的自然母亲形象和社区母亲形象,并指出其社区母亲形象的来源、积极影响和缺失,进而判断出《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玛蒂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托妮·莫里森用她那锐利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以及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加之非洲传统文化及其特殊的青春期文化三重压迫的黑人女性一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而产生心灵扭曲、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广大黑人唯有保持自己文化传统.才能抵御白人文化霸权,才能建立自信自尊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紫色》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的黑人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西丽雅在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在黑人姐妹的爱和支持下,寻找自我,重塑自我,从而获得新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黑人女性波莉及其女儿佩克拉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压力下丧失自我,用“恋物”的方式填补心理缺失,双双沦为白人文化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她们的“恋物”悲情是殖民主义对民族进行叙述建构的结果。作品以此强调保持民族文化尊严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