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被赞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属武戏范畴,武打艺术是目连戏中的精华,在目连戏的发展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目连戏尤以武打、杂耍见长,深受观众的青睐。同时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又是徽州伦理、道德和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徽州目连戏作为地方传统戏曲,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民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文化生态环境不佳、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一点,应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相结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其保护传承,为徽州目连戏的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徽州目连戏的剧目内涵与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3.
对目连戏现象的形成作了剖析,并就目连戏对我国戏曲以及在民间社会思想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辰河高腔目连戏的特点以及对目连戏所做的贡献进行了初步归纳,对目连戏的传承和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祭祀神明的活动仪式和军事训练,其主流是来自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畲族、瑶族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客家先民具有崇文重教尚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5.
安徽徽州目连戏是我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研究徽州目连戏生态的目的是促进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分析徽州目连戏的发展状况,结合徽州目连戏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保护性策略,以促进徽州目连戏在当代的生态化、健康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元杂剧多采用民俗纠葛构建戏剧冲突,尤其民俗信仰组成的民俗纠葛所构建的心意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悲剧中都有统一的中心冲突,创作者用民俗信仰组成纠葛来构建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传统的民俗心理特征,为元杂剧艺术的民族化灌注了生命。  相似文献   

7.
中原特色民俗体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社会各界应广泛关注其未来的发展。结合中原地区产业经济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将为民俗体育文化如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被改变的传统生存环境,如何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被保护与传承,发挥其功能与存在的历史意义,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寻求新的路径,使得中原特色民俗体育得以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目连戏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祁门马山目连戏班展开调查,全面了解该地目连戏衰落、濒临灭绝的原因,这对该地目连戏乃至整个徽州地区目连戏的保护、恢复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春节民俗,这些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从中原地区春节民俗如年、祭灶、除夕、春联、饺子、爆竹、拜年做一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春节民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研究南戏的论著,在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当用民俗眼光看待《南词叙录》时,发现其蕴含丰富的民俗思想,在民俗与民间文学史上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晋南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杂戏为个案,分析研究了中国初级戏剧形态衍生的历史原因与民俗文化背景,进而对戏剧与民俗、戏剧与宗教仪式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中原节日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中原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节日大多发源于此。现今的浙江是古代越国的主要区域,中原文化早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影响到了越地(浙江),使越文化涂抹上了中原文化的浓重色彩。中原节日文化更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越地(浙江)的节日民俗,让越地(浙江)的节日文化里存留着中原节日文化的大量基因。  相似文献   

14.
南通童子戏剧本《十三部巫书》的物质民俗元素较多,本文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等三个方面解读了其蕴藏的集体审美和价值取向,以期通过对南通地方民俗文化的根茎研究,促进南通江海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相似文献   

15.
安徽贵池目连戏流承至今 ,与贵池独特的人文背景相关涉。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宗族观念的强盛、山民的心理需要等促使目连戏产生、发展。贵池目连戏共有筹备、祭五猖、搬演正剧、玩杂耍等四大文化环节。演唱具有曲牌体艺术 ,尤以高腔为主。其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与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探析客家民俗舞蹈艺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让中原文化的精髓世代流传下去,既是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也是华夏子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稀有戏种产生于民间,是最具乡土气息、最原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为例,对稀有戏种抢救进行研究,提出要注重民本性、重视文本研究和与民俗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在抢救中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建立地方戏曲文化数据库,三要抢救珍贵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四要建立地方戏曲文化保护名录体系,五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丰富,是由于四周辽阔地域中的各族文化源源不绝汇入的结果.在<郑风>21篇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民俗因素,其中"令会男女","临水祓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中原民歌崇实务,内蕴"土"的宽广、厚重和浑实;江南民歌尚玄虚,洋溢"水"的韵味,空灵清澈,委婉轻柔.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民歌也不例外.中原黄土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民歌务实的"脊梁";地广人稀的状况蕴育了江南民歌"不实"的情思.中原以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为民歌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江南民俗的渲染下,民歌追求个人情感明显.中原的宗族传统和儒家哲思使民歌重事求实;江南的图腾崇拜引导民歌步入理想化和玄虚化.  相似文献   

20.
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是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它来源于中原灯彩文化的传承,形成于节庆祭祀活动需要,是对生活和劳动场景动作的模仿.有只舞不唱和又舞又唱两大类十几种表演形式,具有灯具精美多样,音乐优美动听,舞姿粗狂柔美,造型壮观漂亮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