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则是创造美的艺术。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诗歌的审美体验,力求发掘和再现诗歌之美,并努力引导译语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的共鸣,获取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2.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是属于诗还是散文,这是理论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散文诗是诗,它具有诗的内核。音乐性则是散文诗区别于散文的重要因素,诗之音乐性的内涵是什么?诗评家吴思敬说:“诗的音乐性从本质说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同音色、音高、音响构成的带有某种节奏的事物的反映”。这种将自然音响与音乐的简单类比,忽视了音乐的乐音构成不再是自然之音的摹仿,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这种反映还只是生物的反映的手段,而非艺术的手段。诗评家周红兴认为:“所谓音乐性,就是诗歌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分析中,他进一步将诗歌的音乐性归结为诗的声韵、分行和对偶句  相似文献   

5.
古时候,诗歇都是合乐可唱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逐渐演化分离,保留音乐可唱的为歌(曲),失去音乐供人赏读的为诗。由于歌与诗有着同一血脉,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结构、语言和音乐性方面,既相似又不同。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歌与诗二者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他把象征主义诗的艺术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为中国新诗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胜境。文章从象征手法、音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诗歌的暗示性,还有通感的运用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音韵、音调和音节等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而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本文通过对英汉诗歌韵律的差异性和各自独到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保持诗歌音韵的协调和节律的和谐,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乐美,从而再现原诗歌的音乐性和欣赏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但现实是新诗的音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诗歌音乐性即"韵律"与"意象"相融合。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通过对新诗的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逐渐将新诗的音乐性呈现给学生,从而使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特指古代诗词)。因为诗歌鉴赏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正确理解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准确分析艺术手法,才能更好地深入诗的意境;深入品味诗歌语言,才能饶有兴味地去欣赏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诗歌音乐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诗的可诵性、可歌性,都要求具有音乐性[1].本人在和许多诗人交流时,当谈到诗歌的音乐性时,诗人们往往不能从组成音乐的最本质、最内在的节奏、音调、和声、织体等方面去把握,而是泛泛地作一些具有文学性的描述,使对音乐缺乏深入了解的诗人们感到迷茫、费解.因而,本文想着重从诗歌音乐性的内部特征时间(节奏)和声音(音调)以及谐和(和声)等方面对诗歌的内在和外在的歌唱性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专家们的指正和引起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三大高峰.曲居三座高峰之末,却在诗歌发展史中有着特殊地位,首先它完全摆脱了封建思维的惯性;更强调诗人的本源回归;“曲”是一种诗体式,但也可以说它是以曲折表达的艺术手法写成的一个诗品种;从形式艺术方面来说,曲较之诗词,音乐性的要求更多.  相似文献   

13.
本是同根生:在音乐中见出诗歌我们都知道,诗歌和音乐原是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其关系亲密,中外皆然。“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的诗词,很多都是由歌词变化而来的。荷马的史诗也是吟唱的,并且还有七弦琴的伴奏。音乐性是诗歌形式上的本质要求。而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浑融一体,在音乐中让人体会到浓浓的诗意。一、音乐的陌生化语言诗歌语言讲求陌生化,它往往要求打破日常的语义或语法模式,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效应。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打破了常规语言的约定俗成,当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对应被打破后,歌词就给人…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身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蕴涵丰富的诗的语汇、诗的意象、诗的音乐性以及稳定的艺术思维和运思方式。但新诗的清新自然、灵活自由和承载思想内容之大是旧诗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然而新诗在对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因音乐性的缺失而带来发展上的禁锢与滞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诗歌韵律发展的脉络,以阐释中国新诗在对传统矫枉过正的发展与突破中的问题及现状。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8.
诗歌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其精粹的语言、多样的表现手法、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是教学诗歌的审美之源。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读诗、品诗,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一、赏析标题,把握诗歌的重要线索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解读诗的钥匙。有些诗的题目会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而且带来智慧的启迪,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以喜悦开始,以智慧结束"的诗学主张。辜正坤教授提出的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诗歌鉴赏领域的理论创新,将其中视象美、音象美和义象美的概念用于分析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之路》,可发掘出诗歌深层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表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诗画融合方式有三: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我国美术史就体现了诗画融合的历程。诗画融合的原因,则源于我国传统的文艺观点与审美取向;源于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源于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