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翼 《海外英语》2011,(11):303-304
英语双数名词"a couple of"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a couple of"范畴中,整体概念是范畴中心,是"a cou-ple of"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随着范畴中心向外延扩展,分为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相似文献   

2.
量词"包"是从动词"包"发展而来的。量词"包"具有[ 固体][ 小][ 纸、布类载体][ 临时][ 封闭]等语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是"包"对名词性成分的基本选择,处于基本选择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范畴的中心成员。量词"包"还可以用于其他名词性成分,这包括了"包"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其结果是扩展到"包"范畴的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3.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的语法书认为“为了”兼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把名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介词,把动宾,主谓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前的“为了”看成连词。另外的语法书却认为无论“为了”用在名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都是介词,文章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合理,因为介词关非只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相似文献   

5.
李翼 《时代教育》2012,(21):122-123
法语和汉语中表示配对的双数单位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一个范畴化的变化过程。这种双向的选择是人民群众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为表达未知概念或者事物,借用已知和通用的概念和事物去替换。可以说是类比的运用使得了名词和单位词之间的相互选择,并造成了对某一类名词性成分选择的重叠性或缺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两种语言在配对单位词中的异同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词可以分为名词性和非名词性两大类.其中,构成名词性成分的"子"缀是同化扩展的结果,而构成非名词性成分的"子"缀是异化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相似文献   

9.
非受事类把字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重要句式,根据“把”后名词性成分不同可分为受事类和非受事类。本集中讨论非受事类把字句,对“把+NP2”的语义范畴进行了划分,论证了其句法地位,最后分析了非受事类把字句的语义特性并作出语义解释。  相似文献   

10.
熊顺喜 《文教资料》2013,(30):34-36
新洲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文章阐释了“把”的词性特征、语义特征,并对“把”的扩展形式“把得”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称领属是阿尔泰语系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名词范畴,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些语言的人称领属还区分单复数.它的语序位置总是在中心名词的后面,形成“名词性词语+人称领属附加成分”的结构,这个结构称为人称领属结构.人称领属结构的语序分布情况有三种:人称领属结构居首;人称领属结构居中;人称领属结构结尾.  相似文献   

12.
领属性保留宾语句是由领属者提升推导而成的,其所在句的动词受达成范畴、时体范畴与致使范畴等扩展。致使范畴可语音实现为“把”,达成范畴选择领属者与被领属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DP结构)作役事。汉语的定语标记(D)可以没有语音实现,这使得役事中的领属者可以提升。领属者在不同的位置提升会推导出不同的领属性保留宾语句。在名词短语中,领属者与被领属者具有不对称性,这使得它们在互换、提取等语法行为表现出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14.
"在…上"这一框架结构中的插入成分"X",在句法上前受"在"、后受"上"限制,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上"的不同用法决定"X"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而且此格式在句中语义上有前指、后指或双指三种情况.语用上,此格式用于表达形状范畴是不自足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复合句中名词性成分之后与该名词性成分并列,补充说明该名词性成分的有关情况的名词性从句,被称为同位语从句。被同位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即为同位语。同位语从句是名词性从句中的一种,而且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在高考中,对于同位语从句的考查主要是就其引导词的选择进行考查,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就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好同位语从句了。  相似文献   

16.
曾卓 《文教资料》2014,(10):19-20
“有定”与“无定”指的是名词性成分在指称上的有定性和无定性特征,即所谓特指与定指及泛指与不定指的问题。有定、无定既涉及语法和语义的内容,还涉及语境和交谈者的语言心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采用英汉比较的方法。着重讨论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和无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句中名词性成分前必有个体量词与此名词性成分的有界特征及较高的认知地位有关。2.量名之间“的”字的隐现受所表达概念的成分之间关系疏密的制约。3.数量之间可插入形容词修饰成分反映着人脑中认知链条的活动特点。4.个体量词的重叠是表达概念义增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有关“定指”的几个问题高顺全已有的关于名词性成分的定指问题的论述虽然不少,但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由于观察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有人把定指与哲学意义上的所指联系起来,某一名词性成分的定指与否取决于狭义的语境和客观现实世界,其“定指”...  相似文献   

19.
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的是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形式和现象产生及形成过程。作为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并通过隐喻和借代的方式使语法化最终得以实现。重点讨论英汉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出英汉名词的语法化是朝量词或词缀的方向进行,而对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研究则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名词性成分的词法与句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从赣方言看表示动物雌雄语素的词性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方方言里,“公”、“婆”及其相关语素通常位于人名或动物名后面表示人的性别或动物的雌雄。以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一结构是“前偏后正”还是“前正后偏”。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汉语有没有“中心成分 修饰成分”的复合词构成类型。本根据赣方言的材料证实:汉语并不存在“前正后偏”的词语结构,“公”、“婆”是名词性语素,不是形容词性语素。章还引用了其它方言的例子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