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韩城方言中"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进行分类解析,并联系近代汉语中有关的套合句式进行比较,结合韩城方言的现实景况,可以看出"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还将在交际中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分析,认为形式不同的"一……就……"句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对"一……就……"句式中"一"、"就"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紧接关系、对比关系和条件关系的"一……就……"句式内部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是一价动词同义句式。国内对于同义句式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准备在前人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这两个句式,对哪个是基本句式,哪个是派生句式进行确认,并分析由形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论体文中大量运用骈俪句式,不仅包括"言对之正"、"言对之反"、"事对之正"与"事对之反"等基本句式,还运用互文式、连锁式、交蹉式、排偶式、鼎足式、落霞式等骈俪特殊句式,发挥其论理与审美相融合的功能,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思辨性。魏晋南北朝论体文骈俪句式的论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概念之统括、语意之强调、秀句之裁成等方面,充分展示其振举全文、焕发论旨之风采。  相似文献   

6.
韩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22-124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强调句式,我们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句式的发展。得出此句式在宋金时期就开始出现,到明清时期,"是……的"句式已发展完善,其用法和现代汉语无异。最后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是……的"句式的特征作了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句式"NP1+V1+NP2"的偏误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谓语为一价动词的句式中进行。从语内干扰,语际干扰,句式本身变换特点等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尤其对句式本身的变换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对句式"NP1+V1+NP2"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和"先"是龙川客家话中两个能置于句末的时间副词。本文对"正"和"先"做后置时间副词时所构成的各种句式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考察这些句式结构的语义、语用。通过对"正"和"先"的分析,探讨它们做时间副词时的核心意义,以及探讨它们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与其语义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料出发,通过语义分析和形式验证,初步地研究证明:"未VP之前",例如"未至之前"句式的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蕴含时间义的"未VP"句式。"未VP"句式既包括"未至+处所+数量"句式,又包括"未至+数量(距离或时间)"句式。由蕴含时间义的"未VP"组成的句子多为复句,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各历史阶段的此类复句均以并列和因果关系句为主。"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一般由"未"、"尚未"、"未曾"、"不曾"、"没"、"没有"等充当,用来揭示客观情况;受语境和语义的影响,"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很少由"不"充当,"不VP之前"重在表达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0.
关于"X比Y都W"句式,学者们关注得不够。该类句式从比较后项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类,通过类型分析,从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制约,并在某些方面将"都1"式句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地方工具。五四新文学语言里的"欧化句式"向我们传递着语言接触过程中对于异质营养的相互吸收,同时精神思维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信息。从符号学理论角度对"欧化句式"进行考察,可以揭示不同文本语言、文本语言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文性特质,进而促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简明"策略原则出发,从词汇、句法和语段层面对外宣英译中的几种冗余类型进行分析,并针对外宣英译中在文字运用、句式表达、信息组织与传达等方面存在的"中式英语"和"中式思维"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朱璇 《文教资料》2011,(28):27-29
《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无)"句式。"可VP"句式中,"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6.
递进句式"P不说,Q"是标明递进关系的复句格式。主要有四种常见的搭配形式。该句式的句式前项P与后项Q共处同一语义范畴中,表现为程度、数量和范围范畴等。除递进关系,"P不说、Q"格式隐含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在句法和语义上都紧密联系的两种句式,但二者在自然语言中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差异的原因在于两种句式本身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以及"把"和"被"的标记作用不同。要解释两种句式的差异,需要从语义入手来探讨两种句式中论元成分和语义角色的不同,进而对比两种句式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负迁移"是引起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使用外语交际时直接套用母语的句式。如英语学习者会直接把"你是谁?"的汉语句式对应地翻译成"Who are you?"用于英语电话交际的场合,由此造成了语用失误。其原因在于英语学习者缺乏对该句式的语用功能及其组成成分的语用规则的了解。为此,对其传授相关的语用知识,提高避免语用失误的意识和能力技巧,是使其获得进行得体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