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2.
日语的状态表达语通常为「Vている」、「Vてある」句型,一般指描述事物或动作结果现阶段的状态含义。汉语中经常被提及的对应表达方式是"V着"。笔者利用中日语料库进行实例调查,发现汉语"V着"除了可以翻译成日语的「Vている」、「Vてある」,还有「~ながら」、「~て」等多种表现方式。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受母语影响,产生了「Vている」と「Vてある」的误用表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论文试分析中日状态表达语"V着"と「Vている」、「Vてある」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VV”、“V一下”、“V一会儿”是动词的广义形态变化,章主要讨论它们与动词的选用关系:(1)除少数心理词外,只有动作动词能出现的三种格式中;(2)在动作动词中,只有持续动词能出现在三种格式中;(3)在持续动词中,一般持续动词和短持续动词可以出现在三种格式中,长持续动词具有积极意义的才能进入三种格式中。  相似文献   

4.
“V1着V2”这个结构中充当V1的词语很复杂,通过对V1构成成分的考察,对其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V1着V2”这个结构中充当V1的词语很复杂,通过对V1构成成分的考察,对其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V得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固定格式,其中"V"主要是自主、单音节动词,双音节的"V"较少;"得"是表可能的助词;"上"是补语,词性、语义复杂.在"V得上+事件/动作"中,"上"是构词成分;在"V得上+客体/工具"中,"上"表示动作带来的结果或动作持续的状态或动作达到的某种目标;在"V得上+终点"中,"上"表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0.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起来”还是“V。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2.
本考察了“V在+L”格式的表义和表达功能。认为当V表动作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动作参与通过动作抵达于某处所;2.表示动作参与动态呈现于某处所。当V表状态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人或事物静态呈现于某处所;2.表示人或事物状态变化发生于某处所。而每一类内部的种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跟动词的小类有关。本还简单比较了“V在+L”与“V与+L”两种格式在表义上的差别。章将“V在+L”格式的表达(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概括为:对象的有定性;处所的焦点性;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13.
“V有”是篇章语法化的产物,是个以“有”为中心的静态性偏正结构。它表示V完成后在RT里的持续存在。“V有”的“有”并未语法化,它只分布在封闭的空间v后,和“了/着”没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使用的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课文的选择,习作的安排,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有独到的见解,无不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但就“啊”字的出现形式及读音问题,本人想提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正。“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课《虎门销烟》)。二、当“啊”字…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你能正确读出下列句子中语气词“啊”的读音吗?试试看:  相似文献   

16.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刘芳 《语文知识》2009,(3):52-56
在现代汉语中,“V得/不动”中“动”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受事能否发生空间位移;受事能否发生状态变化;施事能否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这三种语义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演变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8.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共时变体。其实“啊”的音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呀”和“哪”作为独立的语气词在“啊”产生之前就已存在,而“哇”迟至清末才出现。文章全面考察了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使用情况,在穷尽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显示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也”字句强调同一动作行为、状态或不同动作行为、状态在某方面具有类同性用法的出现、动补结构的发展、新的句子格局的建立、话语结构的抽象凝固等因素共同产生作用,导致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结构的产生。类推机制在其产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