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语用失误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规则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忽视了这一因素,就会产生语用失误,交际就会出现障碍.本文从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表现分析入手,探讨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教训及启示.旨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主要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社交习惯和语言哲学等带来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防止发生语用失误,应加强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修养,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有效学习异域文化,更加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优化跨文化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3.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让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一项必须具足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语言交流者来说,都必须要提升个人的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地避免各类语用失误的出现。其中,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是常见的语用失误表现形式,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文化交际效果的提升,不利于提升文化互动和沟通效果。本文将重点来对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语用失误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4.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由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习语语用失误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基于实例分析,从文化维度分析习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学视角探讨避免习语语用失误的方法。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和特征,准确把握英汉习语的内涵,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发生的习语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5.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忽视文化差异不仅不能进行有效的、正确的语言交流,并且会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引起语用失误。本文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对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减少交际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院校,老师往往注重解释英语课本内容和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而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他们的文化意识薄弱,语用知识欠缺,语用能力匮乏。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很容易因语用失误而导致交际中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成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两大类。在高等院校如何避免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呢?教学中应该树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教师自身的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营造认知环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用失误分析与语用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用能力欠缺和语用失误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语用迁移。要避免语用失误,就要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重视文化教学和交际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晚秋 《文教资料》2006,(22):119-120
通过描述日常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同时探讨要减少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既教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又教学生语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9.
趣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的内涵层次和言语的行为层次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社会交往诸多方面出现的语用失误实例的分析,指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往时,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注意英汉的文化差异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在于母语的影响和学生忽视语言语境;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学生不了解社交语境等.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堂传授英语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授一门外语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授异国文化知识的过程,本文首先论证了语言和文化渊源的关系,着重从社会历史、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外语教学中异国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同时认为外语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异国文化知识,使学习者的语言知识真正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最后提出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语用意识在语用能力培养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用意识越高,语用能力就越强。语用意识提升不仅可以激活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提高成人学习者对语用信息的注意力和敏感性,而且可能克服迁移带来的负面效果。在过渡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认知理论框架下,探索外语环境下提升语用意识的方法,以激活学习者的普遍语用知识,促进过渡语语用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真实的、语境丰富的听力材料作为工具,以6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两组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理解及在语用理解过程中对语用信息处理的特点。研究表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语用理解上明显优于低水平者。两组学习者都能运用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等来理解语用意义。与低水平者相比,高水平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语用策略进行推论,并在语用理解中表现出显性的语用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4.
付志娟 《海外英语》2012,(12):107-108
The main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FLT) is not only to transmit knowledge of FL,but also to cultivate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learners on the base of practical communicative background.However,in what way that pragmatic instruction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remains a problem in FLT.Memetics as a kind of new theory which explains cultural evolution tends to place some implications on FL pragmatic instruction.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reative approaches of pragmatic instruc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to the transmittable features of meme-copying-fidelity,fecundity and longevity.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的需要,交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为了使跨文化交际圆满成功,外语学习者就必须学习一些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和语用方面的知识.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原则以及语用的得体性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外语语用能力:定义、教学与测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定义、教学和测试三个方面讨论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外语语用能力被认为是种知识,由语用系统知识和恰当使用语用系统的知识组成。对外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研究还不多,已有的研究大都表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高,而且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虽然对外语语用能力测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目前已研究出的几种测试方法都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7.
语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又由于语境总是与一定的交际场合发生联系,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社会文化特征对语言的表达也就产生系统的、规律性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要准确把握语境,避免语用失误,并利用对语境及其功能的认识,准确地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目的语时存在语用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将一语概念、结构强加于二语,忽视目的语词、句型的语用意义与功能。英语课堂教学要真正重视语用意识的培养,适时输入语用概念与知识,提高二语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表达的刚性需求。本文在仔细考察语用能力发展与目的语文化因子互促关系的基础上,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探究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子在文化习得支撑下的成熟进程,并进一步阐释显、隐性文化习得策略对语用能力发展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用原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外语学习对语用原则的认知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因此,外语学习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注重语用原则的学习,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在交际中自觉遵守语用原则,避免因语用失误而造成交际失败,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