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移动网络社交平台,其功能契合了碎片化学习需求。本文融合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计出碎片化学习平台,发挥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平台优势,旨在促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王键  曹伟 《教育技术导刊》2015,14(10):196-198
探讨目前移动学习特点及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模式,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对移动学习的支持以及在移动学习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移动学习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课程微网站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移动学习环境,实现课程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3.
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移动终端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学习当中。微信的悄然兴起有效促进了移动学习的迅速开展,对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出现阶段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使得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更好地支持学习。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为人们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微信以六个月内用户破2亿的事实为我们书写了新的传奇,也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灵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打造无所不在的“普适学习”环境。本文从主要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移动学习的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5.
微信公众平台在拥有现代通信功能的基础上还为人们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便利,使之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运用移动通信工具开展灵活多元、随时随地的微学习便是其中之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但要实现微学习的有效性,还必须对移动微学习的形式特点有深刻认识,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而进行学习资源的高质量建设与提供,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才能发挥出微信公众平台在微学习上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的普遍使用在英语移动微课堂的构建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将传统的教与学的优势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而且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改变学习习惯。本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优势,探讨了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移动教学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完整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视听说》课程移动学习构建方案及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微型学习的有效支撑。然而,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实际的微型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面向598名关注用户,采用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微信用户的地域分布、网络环境、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资源转换率偏低,学习者之间交流不畅,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等。为此本研究建议:以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为目标,注重以“微信用户”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加强推送频率与媒介形式并重的资源建设;创建微信技术多元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以及融入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使微信用户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提升移动微型学习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平台是成人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其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对其学习资源的评价研究尚待深入。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真实评论信息进行分析,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该研究既是已有的移动学习资源评价研究的传承,也是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为成人教育背景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在线学习系统存在着不能随时推送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能实现碎片化学习等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在线学习系统能够突破传统在线学习系统的局限,对学生的手机依赖进行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与传统在线学习系统有机结合。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在线学习系统将微信平台与校园一卡通、蓝墨云班课和在线学习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可实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智能评价。  相似文献   

10.
微信是一种即时化的社会性软件,在移动学习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网络学习支持环境。本文通过对微信移动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微信支持移动学习的功能,并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移动学习架构支持模式,最后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学习者的认同、学习资源的认同进行了分析,为微信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提供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Moodle学习平台、它的11项功能及安装进行了介绍;提出了Moodle学习平台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同时分析了Moodle学习平台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缩小城乡教师差异;资源共享;实现网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由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呈现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2.
为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泛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和个性化学习,增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相关性,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论述了泛在学习的内涵,阐述了泛在学习公众平台相关研究现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设计了包含学习者层面、教师层面、系统层面和管理员层面的泛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微信公众平台相关功能模块,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已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新方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教育功能的研究挖掘,厘清高职课堂教学管理与互动模式,开发了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筑装饰教育在线"。该平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了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微信平台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学习工具,但是其发展伴随着诸多的问题。英语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产生了新变化。逐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实现上述教育理念很困难。而Moodle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文章从介绍Moodle的教育功能入手,分析利用Moodle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平台的可行性和学习环境结构,并给出了在Moodle上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和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国内许多学校都纷纷建设网络教学平台。Moodle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课程教学与管理平台之一,文章分析了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要素,结合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Moodle构建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微信以其新颖的交流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而其所开放的九大功能服务接口,为企事业单位创建移动服务提供了无限可能。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微信特性、用户需求,构建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移动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转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移动通信技术催生的一项新生事物,现在已在营销领域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基于该平台的功能及优势,通过创建"掌上微课堂"公众平台,探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常规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拓宽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形成了更具特色和现代化理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伴随移动通讯网络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应用,移动设备便发挥了强大的应用效用,比如手机、平板以及各种小型移动学习设备,都是具备了链接移动通讯网络的移动终端,而给人们带来网络体验和不同形式的软件体验。基于此,基于移动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微信这一应用程度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移动通讯软件,来思考微信对现代大学生在移动英语学习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微信软件作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方式的工具其存在的可行性。同时,从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视角来进一步思考其移动英语学习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移动学习策略,旨在促进现代大学生能够更为科学地利用微信来进行移动英语的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和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国内许多学校都纷纷建设网络教学平台。Moodle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课程教学与管理平台之一,文章分析了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要素,结合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Moodle构建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