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德林公司集中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研究这个对美国决策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美国出兵朝鲜,中国的态度将会如何?”战争爆发前8天,德林公司拿出了研究成果,并打算把这一成果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价格为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的价钱。研究的主要结论只有7个字:“中国将出兵朝鲜”。研究成果还附有380页的资料,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充分论证了中国决不会坐视北朝鲜危机而不救,并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会不光彩地被迫退出这场战争。可惜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的官员们却视之为无稽之谈。 直到美国在朝鲜大败退时,有人才想起德林公司的这个研究成果,当记者问及从朝鲜战场回来的  相似文献   

2.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不干涉”、援华制日、全面援华抗日三个阶段进行剖析,以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吴锋纵观整个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尽管美国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政策有异、手段不同,但其出发点都是从其本国利益考虑的,这是其对华政策演变的原因之所在。下面分述之。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38年底,是所...  相似文献   

5.
本书包括1842—1918年间中美关系史中美国官方原始文件234篇。据我所知,这样较系统、较全面地选译美国官方原始材料,在我国中美外交史研究中,真可视为创举。原稿为40万字,后从中选出30余万字付梓,因而价值益增。本书的出版为中美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翔实的材料。对关心和研究中美关系史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件值得庆欣之事。在中美关系史中,1842—1918年正是美国对华政策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1842年  相似文献   

6.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是继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直接介入的时间最长、损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美国前后共投入了25O多万部队,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最先进的武器,耗资1732亿美元①,阵亡5-6万人,伤3O万人以上。美国的仆从国及南越军队损失65万人以上冲印度支那三国军队阵亡100万人以上,数百万人民死亡,上干万人沦为难民,无数房屋、农田、庄稼、城镇毁于战火。但是,越南战争仍然是战后发生在亚洲地区的局部战争,是一场比较充分体现了战后有限战争特点的战争。它不仅表现为地理范围的局限性,而且表现为人们在主观上对战争的不同方面进行控…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陷入了敌对状态。这一阶段美国行政当局与美国军方之间在如何确定对中国的军事策略问题上出现了纷争。尤其是在关于是否将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是否对中国实施封锁以及是否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等关键问题上,美国决策层发生了激烈争执。美国行政当局和军方因为不同的战略观念而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由来已久,且在朝鲜战争中不断激化。这一时期美国在制定对华军事策略过程中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的争议及其经验教训,对以后美国决策层对华战略、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华政策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受到政府、国会、利益集团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各方在影响对华政策的制定上起了不同作用,使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现出曲曲折折、摇摆不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有关信念的话题典型事例罗伯·舒乐博士美国的罗伯·舒乐博士有个梦--他想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舒乐坚定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教堂的预算为700万美元,这个数字对当时的舒乐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教字。于是,他设计了十套方案:一是寻找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具体的对华政策与政策目标。文章指出对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现状的分析及其演变的预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既有敌视性又具和解性的对华政策,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中苏接近;这种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欺骗性、敌视性、歧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小布什上台以后,美国的对外和对华政策都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总体而言对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利。但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个正在逐渐形成的政策,尚未定型,因此掌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特性,对于我们客观地分析中美关系,把握现实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任教的是高一年级一个成绩较好的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思想活跃,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对探讨问题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讲授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先给学生介绍背景: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南部的李承晚政权邀请美国出兵援助,美国杜鲁门政府于1950年6月27日宣布援助李承晚政权,以武力干涉朝鲜内部事务,并且组成了一支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美国的侵略使朝鲜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此情况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正当我准备引导学生来分析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我想他肯定有什么疑问,遂示意其站起来发言。他提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是受李承晚政权的邀请出兵朝鲜,而我国是受金日成政权的邀请出兵朝鲜,为什么我们讲美国是干涉朝鲜内政,是侵略者,而我国则没有干涉朝鲜内政,不是侵略者,而是保家卫国呢?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究竟合不合法?”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贸易禁运。以朝鲜战争为标志,并且和美援相挂钩,迫使盟国实行比巴统还要严格的中国差别的贸易控制政策。后在巴统内盟国的反对下,仍坚持对华差别政策。“中国差别”的实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朝鲜战争     
图1从左至右分别是三个人物,代表三个国家,即美国、朝鲜、中国。漫画鲜明表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侵略朝鲜,朝鲜人民奋起抵抗;美国把战争烧到中国边境,中国人民组织志愿军抗美援朝。  相似文献   

19.
美国拟计划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美国政府计划在5年内拨款27亿美元,动员100万名志愿人员,通过课外个别辅导,协助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项计划期望确保所有美国儿童到三年级也就是大约8岁时,能够自己阅读书刊。据1995年的一份联邦报告说,在测验39个州13万...  相似文献   

20.
“1932-1945美国对华政策”是国内外中美关系史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20多年来,学者们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容与演变的研究,二是对“美国对华政策”内容与演变的原因分析。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与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