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证研究——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杭州读书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总体上良好,他们的整体政治素质值得信赖和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如政治效能感低,政治参与务实化等。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大众传媒应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网络以离散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进行运作,基本上消除了歧视,使传统统一的政治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人的政治社会化模式的新变化。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捍卫本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再次,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公开的特点,强化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使现代政治所推崇的"民主"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政治作为一种生活实践活动,本身就内含着政治价值与政治活动的统一,由此决定了政治活动应是经验性与规范性之间的一种张力。站在这种立场上审视政治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古代人的政治观念与近代人的政治观念分别走向了追求政治活动与追求政治理性的两个极端,而唯有马克思主义才使得政治回归到了其现实生活的根基之中。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或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从个体角度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和训练大学生承认和接受国家政权,并使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类创造政治是有目的的,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目的很不相同,因此政治目的 存在着合理与否的问题。政治目的可划分为根本性、总体性目的和派生性、单一性目的,前者可视为政治的终极目的或终极政治目的。终极政治目的的合理性问题是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终极政治目的合理与否是一种政治是否具有应有价值或者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根本前提和最终根据。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终极政治目的各不相同,思想家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回答。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只有马克思提出的“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转换为“社会中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真正合理的终极政治目的。这一终极政治目的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本性的要求,而且从历史上各种幸福观中吸取了养分,因而具有综合性和超越性。终极政治目的可以说就是政治理想的终极目的,政治理想则是对如何实现终极政治目的的谋划或设计,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合理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政治的本性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政治才能具有它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必然和内在要求."讲政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政治自信,即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主体,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持政治自觉,即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为核心,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坚持政治自律,即以"心怀敬畏"手持戒尺"慎独慎微"为途径,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遵纪守规的执行力;坚持政治自新,即在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跨越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8.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处于转型期,发生了以下深刻变化:主题的转型:由统治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变;手段的转型:由管制政治向服务政治转变;职能的转型:出全能政治向有限政治转变;模式的转型:由封闭政治向开放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程度,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推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研究政治参与理论,探论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却明显表现出政治冷漠,淡化政治的倾向.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希望对解决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形态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政治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分析政治冷漠的基本涵义,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论证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对于我们科学对待政治冷漠现象,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涛 《培训与研究》2008,25(9):67-69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形态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现实政治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分析政治冷漠的基本涵义,揭示其产生的原因,论证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对于我们科学对待政治冷漠现象,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术或治道的范式,二是民本主义或民学的范式,三是王权主义的范式.每一特定的视角与范式,可以说都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传统某一方面的特质或特征.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主旨与特质,仍有必要调整、转换视角和思路,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依作者之见,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维理路乃是境界型的,它以转化和提升统治者的精神境界为主旨.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社会化问题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但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林林总总,一直尚无定论。文章在考察借鉴国内外学界诸多前辈对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社会化的向度这一理论命题,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和政治人的养成两个向度的研究,以期从新的视角对政治社会化进行解读,全面把握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理清当前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各种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的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高度民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然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伴随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必要的公民政治素质是现代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并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8.
政治人格作为能够长时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政治行为方式的持久性政治心理的反映,它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研究政治人格的内涵、结构及特征对于确立现代政治人格,加速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核心政治的转变,民生政治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往往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因此,在对民生政治理论与生活政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成为必然。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命题是在反思现代化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的政治处方,而民生政治则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二者虽存同更求异。只有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是我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政治统治和治理模式形形色色,其表现千差万别,但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自己的哲学理念。笔者阐明了政治价值体系的构成,并从政治价值体系与治理模式关系的一般理论出发,分别考察了自由、平等和民主价值选项下所形成的不同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