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裕固族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文化交汇相融,铸就了裕固族多元的传统文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在裕固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基于裕固族民间文学之上的语言、文学、民俗和历史研究,是裕固族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进行反思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付培 《华章》2009,(10)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浅显分析,透视出哈萨克族丰富的民俗事象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粤东客家民间文学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有相当大一部分以民俗为素材,它生动地反映了粤东客家民俗。客家人生产生活习惯、居住建筑特征、饮食服饰习惯、婚姻丧葬仪式、宗教信仰,以至早已失传的古风古俗都可以在客家民间文学中找到。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是一种形象的风俗画卷,它具有极大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社会的丰富性,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见证,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民俗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而民族心理又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剐是民俗与古代诗歌、戏曲的关系,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广西情歌》是一部历史的画卷、歌圩的留影、包办婚姻的档案,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承传了赋、比、兴、夸张、重叠等传统民歌艺术手法,为广西的历史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民间语言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6.
杨丽娟 《昆明大学学报》2004,15(1):30-32,69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它的特性正是区别于其它文学种类的标识。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分类特性入手来深入分析它在民俗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变形的花轿与走样的棺木——二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含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本文欲就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从其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仫佬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地理环境及特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悲剧性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了该民族颇具特色的悲剧性的民间文学,具体说来就是,其民间文学作品或者反映仫佬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剧,或者反映阶级斗争和普通人身上美善与邪恶相冲突的悲剧,或者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恋自由平等的悲剧。文章逐一论析了该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悲剧、社会悲剧和爱情悲剧。并由此概括出仫佬族特有的悲剧意识:以悲为美,在悲剧艺术审美中彻底纯粹的悲剧精神。由此可见其民族心理的强健、自信、勇敢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兄弟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民间文学中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一点,在一些动物故事中表现得很充分。当然,这些故事在流动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民俗心理和欣赏情趣的影响,也产生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彩调是广西著名的民间戏曲,也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遗产,它取材于草根民俗生活,广泛反映了乡土特色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结合具体的典型剧目,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其蕴涵的民俗事象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性情和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又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拟从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三家巷》中风俗描写的作用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安贞堡是客家人来永安后结合本地实际兴建的围龙屋式的建筑。安贞堡的一些壁画作品折射出客家的民俗意识和客家民性。这些作品是客家民俗与民性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大量的民间美术信息,同时也体现出多民族和多地区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幽契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者为亡人制定的阴阳两界虚拟土地契约关系,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难得的资料。湖北省竹山县发现的幽契对于了解本地区丧葬习俗及这一古老民风民俗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对民间道教和汉水文化等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各个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俗,不同的民俗也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各个民族。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着和创造着,又是民俗的载体。文学要写人,要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和人情,要探索人的个性的实质和心理,要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就不可能离开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中必然会融注进广泛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7.
白马藏族分布在甘肃省陇南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一带,是我国有着独特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体。甘肃白马藏族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藏乡白马河流域,藏区人民远离城镇,终年以劳耕为生,生活处于半封闭状态。白马民歌则是白马藏族人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的集中写照,白马民歌题材及其丰富广泛,民歌演唱风格独具民族特色。笔者从甘肃白马藏族民歌的地理分布与应用语境,白马民歌的演唱考察;白马民歌的演唱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甘肃白马民歌及其演唱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9.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陕西民间刺绣中云纹纹样的载体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民间刺绣中的云纹纹样,是历史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发展和演变的物化载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云纹纹样为设计题材的刺绣与节令习俗、婚俗、丧葬习俗、寿诞习俗、居住习俗、服饰习俗和宗教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成为陕西民间最常见和最有表现力的刺绣题材,也成为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