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上海这座城市相伴了近七十年。我时时感觉得到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我感悟着上海,我也体察着上海,时时触摸着上海。我睁大了双眼,观察着上海的一切。有时候,我又在离开上海很远的地方或不很远的地方,隔开一段距离看上海。即便是出访在海外,我也时时记挂着上海。上海永远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近来,有关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第二大出版中心的话题越来越多了,许多有识之士就“国际性大都市与上海出版”以及上海出版业的机遇和对策等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主张,使我们能够在某种新的“维度”来重新审视上海的出版业。 一、审视“上海”的三个维度要真正认识上海出版在全国乃至全球出版业大格局中的地位,首先要对上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格局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我们在不同场合谈上海这个字眼时,上海其实有着不同的意味。笔者以为,在讨论上海出版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三个上海,即一个政治的上海、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的一大、二大、四大在这里召开,党的第一份纲领在上海形成,党的第一份章程在上海诞生。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直到1933年中央政治局迁往苏区,中共中央大部分时间都设在上海。上海这座城上,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上海地区最重要的档案保存机构,上海市档案馆360多万卷(件)档案中,很多都与党史有关。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的传播媒介中,无论报刊或是电视、广播,总少不了“上海人”这个名词,如上海人衣食住行的动向,上海人的消费能力,或上海人在某领域中所取得非凡的成就等等。应该说,这些报道符合新闻的接近性,是可取的。但我认为,报道过于强调“上海人”,恐有欠周之处。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上海编纂的索引、上海教会大学培养的人才、上海最早建立的索引委员会、上海是民国时期索引检字法发生和论争中心和这一时期上海出版索引的出版社等,指出,上海是中国现代索引重要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6.
1994年,上海货三度风光。4月,在成都“上海商品博览会”上,2万多种名特优品一展上海货新貌,几天内订货逾61亿元。8月的哈尔滨,上海“集团军”每天接待3万人参观、采购。10月,上海货又饮誉京城,许多产品靠空运应急。国人对上海货的青睐令上海人感奋。通向今日辉煌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苦涩。上海人卧薪尝胆,才找回了优势。  相似文献   

7.
上海黑社会的产生和衰亡几乎与上海近代史相始终 ,而且它的发育和规模在中国黑社会史上是无以伦比的。因此 ,要深入研究上海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 ,就不能不花功夫探讨上海黑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在上海这块宝地上 ,黑社会与帮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概念上讲两者自然不完全吻合 ,但重合的部分仍然不少。 1916年《时事新报》开辟了“上海黑幕”专栏 ,率先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曝光了上海黑社会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接着由生可编写的《青红帮黑幕》于1919年在上海出版 ,简要介绍了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一带青帮和长江下游洪帮的情况 …  相似文献   

8.
上海的四月,风和日丽、春意盎然。 就在这个春季,一批海外电视编导、制片人、摄影师,在上海电视同行的陪同下,串街走巷,采访形形色色的上海人。他们操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以及带香港、台湾口音的普通话,饶有兴趣地和上海市民交谈。他们绷紧职业的神经,睁大惊奇的双眼,希望找到一个传说中的老上海,希望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的上海。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上海书展首届开幕起,2008年是第五届。这几年来每年的8月在上海的这场书业盛事,也在以不同的形象迎接着上海读者的检阅。自2007年起,上海书展的活动地点自上海展览中心移至上海世贸商城,这里的场馆比起前者更大,更适合大型的展览活动,但是对于上海读者而言,交通稍显不便,因此2007年明显感到没有前几年的人气旺盛。  相似文献   

10.
华灯初上。当时钟的指钟慢慢走到6点30分,上海数百万台电视机几乎同时打开,这是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节目时间,短短的25分钟时间,要播出20多条新闻。上海在这旋转的世界中一天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上海在这改革开放的舞台里所演出的每一出活剧,都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据调查:上海有54%左右的市民是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了解上海的变化和获取信息的;上海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台各档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杨振宁博士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只看一小时的电视:上海台的“新闻报道”和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各国驻上海的新闻机构将  相似文献   

11.
日本居留民是随着 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及《中日通商章程》的缔结而进入上海的。甲午战争后 ,获得治外法权的日本居留民成为上海租界的参与者 ,在上海建立安定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给上海日本居留民社会飞跃发展的契机。利用战争的机会 ,以纺织业为中心的日本资本进入上海 ,大大小小的日本商社和银行支店纷纷开设 ,上海迅速成为中日贸易的据点。与此相适应 ,日本居留民日益增多 ,从 1915年起就超过英国人 ,列于上海外国居留民人数的首位。上海的日本居留民与其他在上海的外国居留民一样 ,曾进行各种文化活动。东亚同文书院和…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人民、少年儿童、上海科技等三家出版社的同志,在上海出版局8月26日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建议:“在编辑队伍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制定‘编辑守则’,纠正编辑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这一建议已得到了上海各出版社的热烈响应。上海出版局党委对这一建议十分重视,认为它提出了编辑队伍思想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反映了上海广大编辑人员的共同愿望,因此决定发动上海各出版社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来  相似文献   

13.
谋求新发展中的上海书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上海书展首届开幕起,2008年是第五届。这几年来每年的8月在上海的这场书业盛事,也在以不同的形象迎接着上海读者的检阅。自2007年起,上海书展的活动地点自上海展览中心移至上海世贸商城,这里的场馆比起前者更大,更适合大型的展览活动,但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上旬,新疆日报赴沪采访组在上海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采访。在东道主解放日报的热情接待和精心组织下,采访组除圆满完成了新闻采访任务外,还参观了《解放日报》,所见所闻,感受颇深。 上海《解放日报》创刊45年来,坚持“立足上海,兼顾华东,面向全国,发行世界”的办报方针,及时、全面、翔实地向读者报道上海以及华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的新闻信息,报道了上海的发展变化,上海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进程中的精神风貌和巨大贡献。目前,《解放日报》已经成为海内外一切关心上海经济建设和金融、贸易动态,以及有志于在上海投资、经商的实业家所必备的新闻媒介。特别在上海市政府宣布开放浦东、开发浦东的政策以后,《解放日报》更成为希望了解上海、了解浦东等开发区的国内外读者所关注的报纸。通过参观,我们感到,《解放日报》舆论环境宽松,新闻信息丰富,经济实力雄厚。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在新民晚报社20楼召开了上海企业报工作座谈会。上海部分大中型企业的党委和企业报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上海文汇报2月13日在“企业文化”版选刊了部分交流文章。本刊从不同角度请上海两家大型企业的领导和企业报负责人撰写文章,以推动上海企业报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档案》在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自1988年到上海工作,她陪伴了我13年,成了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 1996年我在进行《上海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几乎翻阅了自1985年出版的各期《上海档案》,经过艰苦挖掘基本掌握了上海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与重大事件,进而认识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原名上海帐子公司,是上海最早开设的一家专营帐子、床上用品的商店,也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老上海"妇孺皆知的金字招牌。2001年转制后改今名。在"老上海"的心中,嫁女儿前必去帐子公司。帐子公司首创蚊帐质量标准1930年代初期,二十岁不到的吴江小伙张影波初中毕业后,只身从江苏吴江来到上海,在南京东路549号三星棉铁厂帐子柜学生意。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抗战时期上海“孤岛”沦陷五十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社报史室、上海新闻志编委会联合举行了“抗战时期上海新闻史学术研讨会”。到会者除一部分对上海新闻史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之外,还有一些抗战时期在沪从事新闻文化工作、现居上海地区的老新闻工作者。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和回忆录20余篇。与会者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围绕抗战时期上海史这一专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研讨会上,除对整个抗战时期上海新闻界的主要报刊、人物、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的上海市民已经难以想象,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政府及属下各部门,因需避开各国租界,所以散处于上海市区各个角落办公。如市政府在丰林桥(今名枫林桥),工务局、卫生局在毛家弄(今毛家路),社会局在小南门外,教育局在大吉路。工作联络、市民办事都极不方便。1929年7月,上海市政府第123次市政会议决定,正式推出"大上海计划",即绕开租界和旧市中心,在上海的东北部新造一个新上海。这是一个国人欲同耻辱的租界分庭抗礼的计划,但这一计划最终却夭折于日寇的侵华战争。只是朱颜改——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1927年7月,上海因其在政治、经  相似文献   

20.
一、上海媒介广告的历史回顾上海,曾经是中国现代广告事业的主要发源地。解放前,上海一直是旧中国的“广告之都”。不少新型的广告品种和广告媒介,都是首先在上海问世的。例如,三十年代初,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刚刚诞生,上海的电台即开始采用这一新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建国以后,上海媒介的广告业务逐步纳入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轨道。1950年成立了上海广告商同业公会,并按经营特点把会员分为三类:招牌广告、报纸广告和其他广告。报纸广告方面有联台、联华等广告公司,代客承办刊登在报刊上的广告业务。公私合营后,上海广告业务的经营范围有所扩大。报纸广告原来只经营上海地方报纸的广告业务,合营后逐步经营中央报纸和部分兄弟省市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