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双性同体”观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进行探究,叙述《奥兰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不仅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而且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也起着拓展视野的作用,可以借此跨越性别矛盾和性别差异的传统思路,进而推行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趋完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女性自我意识和双性同体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二者代表了伍尔夫的女性文论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远航>和<奥兰多>,论证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以树立女性自我意识为起点到走向双性同体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理念。艾利斯.沃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紫色》中塑造了多个双性同体的人物形象。她以独特的小说创作理念展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和独立的追寻,流露出她对两性差异的关注和对两性融合的提倡,表明了黑人女性对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和在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对男权社会所作的妥协。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真正理想的写作理念,而她的作品《海浪》一直被认为是一篇双性同体的完美作品。然而,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声音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伍尔夫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斗士,但她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双性同体。男性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真正理想的写作理念,而她的作品<海浪>一直被认为是一篇双性同体的完美作品.然而,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声音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伍尔夫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斗士,但她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双性同体.男性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28年,正值创作巅峰期的伍尔夫出版了一本诙谐戏谑的传记文学作品《奥兰多》,从动笔开始到出版只有一年时间,可以说是伍尔夫创作应该算得上是其别具一格的作品。她曾说这本书的写作于她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满奇趣的"冒险"(escapade),而这次一冒险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十七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跨越四百年。本文认为作品中奥兰多的塑造具有重叠的影像,而这里的重叠不仅仅是伍尔夫和维塔身份的交织,更是英国现代女性小说虚构书写与十七世纪女性自传纪实书写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文将伍尔夫的传记小说《奥兰多》切入,回溯小说横跨的四百年历史,连接维塔和她的女祖先克利福德夫人,形成文本与历史的的对照和结合,勾勒出女性在历史书写中的轮廓。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到灯塔去》的背景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充斥着父权至上的思想,百姓们都推崇这样一种信念:男性优于女性。然而,作为一个女性,虽身处特殊年代,伍尔夫却提出了一个大胆但发人深省的理论:“双性同体论”。男女性间的冲突贯穿全文,伍尔夫尝试通过宣扬两性间的平衡和融合解决两性间存在的问题。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对传统夫妇拉姆齐夫妇的性格描写及对莉莉·布里斯库一个新时代女性代表的刻画.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及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以及“双性同体理论”是如何帮助实现男女两性间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的。  相似文献   

12.
易绯 《文教资料》2008,(10):39-41
传统观点认为<去灯塔>是一部关于拉坶齐夫人的高尚情操的小说,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小说中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的性格分析,我们发现伍尔夫在小说中表达了她对女性创作所面临的物质困境和来自男性的性别歧视的压力的关注和批判.同时,她也在该小说中表达了她的有关女权主义观点以及她所倡导的"双性同体"的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4.
自柏拉图起,双性同体概念便出现了,此后又经历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再发展,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可以说双性同体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迈克尔·坎宁安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男作家,对双性同体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以《达洛维夫人》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二者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该文欲对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坎宁安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因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情感方式在南方小说家中独树一帜,基于她对自身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本质属性的深入思考,她的小说创作延续了对孤独与双性同体的主题不断挖掘,本文着重探讨“双性同体”主题在麦卡勒斯笔下的形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间自己的房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最早在文学领域展开了对父权文化的清算,她批评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肯定被父权社会拒绝的女性文学传统的存在,为女性写作找到了一个历史支撑点;她提出的女性作家应在不忽略自己性别特色的前提下努力达到双性写作佳境的观念,显较后来排斥男性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界的强烈反响。《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莉丽是该作品中一个很重要角色,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十年期间莉丽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意识的变化,塑造了这位有独特性格双性同体的女画家,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和谐合作理想状态的憧憬,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两个力量,两种力量都应该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任何一种力量的缺失都会打破两性间的平衡,造成不平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仅将双性同体理论用于塑造融合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女勇士,却未能将该理论运用于对男性及两性关系的描述中,也便无法真正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而伍慧明的《骨》中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各自具备两性的优点,且和睦共处,达到真正的二元融合。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应全面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正视性别差异、互为补充,以实现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著名的女词人、戏曲家吴藻的词曲中,既有女性独有的深闺幽怨,也蕴含着激昂男性的气概。幽怨的情绪是她对现实命运自抑的无奈,而富有男性气概的意蕴和标新立异的易装倾向则表现其外部不屈的抗争。双性同体的自我,使阳刚的激愤和女性独有的婉约风格相得益彰。笔者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分析吴藻词曲中体现出来的现实的困境和虚幻的理想,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现其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再现一个真实的吴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