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是整体教学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思想品行,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化语言。它既有一般教学语言的共性,又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应具有历史学的专业化属性 (一)以真实、具体为基础“科学术语是事物或关系的正确反映。”历史科学中只有以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才能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内容复杂。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在学习知识中培养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大课题。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三性”。一、教师应把握的“三性”1.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历史事件在时、地、人和事四个要素的支撑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如一个战役、一次改革等;历史现象在四个要素的涉及上虽然比较宽泛,但它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来龙去脉,如民族融合、军阀割据等。所以,基本史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  相似文献   

3.
就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而言,从现有的历史教材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史实,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是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平时教学中普遍重视的教学环节。但如何运用学生掌握的其它学科的知识,认识、理解历史,则是正在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常说“文史一家”“政史地不分家”,道出了这些学科间知识联系的紧密。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渗透关系解决认识活动的问题,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迁移规律”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对“知识迁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很高的评价。本文…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盛燕仙撰文认为,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思维的主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征,在历史教师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启迪学生智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学语言的优劣不但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学史举趣、思维品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历史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必须明白历史教学语言特点,即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教育性。实践当中,要追求历史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5.
一、迁移与类化的基本原理 思维迁移是在认识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中,揭示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使知识类化,并运用类化理论能动地阐释历史现象,即从“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实践”的深化认识过程。知识类化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史实进行类化、归纳、概括,而使同类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体系化。类化的结论必须经过思维迁移的反复认识过程才能实现。思维迁移与知识类化的关系是相互联结、互为条件的。类化为迁移提供必要的材料,迁移是实现类化的必然途径。同类知识积累得越多,思维迁移的材料就越丰富,知识类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则越好。  相似文献   

6.
我基本同意奚介凡同志对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的简单概括,即“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些使学生能够借以获得正确理论认识的基本史实(重要年代、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概念”。然而,对这个概括的理解,我们有出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的确,思维深沉的人,言语就会宏励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由此可见,谁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必须首先自觉地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象陆游教人写诗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得具备这样“三性”:广泛性、创造性、深入住。(一)、思维的广泛性思维的广泛性就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分析,对某一现象、事件的考查了解,镇密,全面,滴水不漏。大思想家、文学家、…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本应地位相差无几的基础学科,历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出现了较大差别,特别是历史学科历年就有“学史无用”之说法。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史课是文科学生必考科目,它在高级中学教学中的地位略有回升,而近年来推出的“3 x”考试制度,特别是全省会考开卷方式的出现,再度引发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危机”,面对这种现状,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使学生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知”的目的呢?一、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血肉,理论是主导,唯物史观是惟一科学的历史观。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分析史料,还是说明、论证观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它必然给学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从庞杂的历史史实中去芜取精,吸取有益部分,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观;教师还必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并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锐,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多,能力更强。因此,中学阶段应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教学向来是以基础知识教学为先,即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多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谓历史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基本历史史实、基本历史概念以及基本历史规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高考和各类历史知识竞赛导向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把历史基础知识的重点放在基本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概念上,而忽视了基本历史规律,其结果历史就难免成为一堆支离破碎的“陈年旧帐”。这样,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研讨历史整体教学问题,即历史宏观教学。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历史是复杂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幼儿科学教育属于启蒙性质,即让幼儿在认识周围常见的有代表性的事物中积极思维,懂得一些粗浅道理,萌发某种观念和意识。但再粗浅的知识也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这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所要求的。要使幼儿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智力才能、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支柱。启蒙教育的关键在于,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三性”,即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启蒙教育,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了以下六种科学教育方法:1.体验式。幼儿认识…  相似文献   

11.
谈到什么是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问题,不能脱离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特点去理解。我认为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应当是具体的、系统的和规律性的,它包括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是具体的知识。历史课的具体知识,就是由那些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等具体的历史现象构成的基本史实。历史教学领域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历史材料有所不同。教学中的史实,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做过科学整理的,是依据一定的选材原则而选择的,它吸收了当前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一、迁移与类化的基本原理思维迁移是在认识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中,揭示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使知识类化,并运用类化理论能动地阐释历史现象,即从“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实践”的深化认识过程。知识类化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史实进行类...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听惯听熟了这样的语言:“这是奴隶社会”、“那是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正义之战”、“那是非正义之战”;“这是民族英雄”、“那是卖国贼”……历史教学的确应该使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具有鲜明、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必须具有“质”的认识。这样,当然要求教师教学时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诸如上述那样的“定性”式的判断。事实上在对任何历史入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和归纳的时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对于史实作出周密的分析和综合,这就离不开对史实进行“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几篇关于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的文章,很受启发。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给同学以基础历史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结合的主要方式是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去分析史实,对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做出理论的概括,再把理论溶解在史实的讲述里面。具体到一个课题的教学,便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形成观点,确定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观点统率材料,对史实进行具体的、有分析的讲述,观点体现于对具体史实的讲述和分析中,来实现教学目的”(史群:《谈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61年第8、9期合刊)。当然,为了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同学对史实进行概括,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和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是以“解释”历史为主。“解释”历史即对历史进行“叙述”、“分析”加“议论”,这是揭示历史本质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方法,把它照搬到中学课堂教学中,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从中学教学原理和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看,中学历史教学传授历史知识的最佳方式应是“说明”历史,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亦应从此入手。我国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史学研究领域,建立了历史科学理论,开始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历史的方向,把琐碎、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加以条理化、明了化、概念化,给人们展现一个可被初步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运用历史科学理论方法分析比较,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揭示出历史的本质,是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我们把这种揭示历史本质的  相似文献   

16.
科普说明文具有“三性”。哪“三性”呢?首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文教学应做到“三性”统一。那么,怎样做到“三性”统一呢?“三性”的关系应怎样处置?各自的作用应怎样发挥?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比如,有人提出学习科普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所谓科学意识就是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知识改造世界”“,当然,在具体作品解读中,学生也会学到一定知识,包括说明文写作规律,但首先是培养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反对空发议论,不注意讲授历史知识的做法;也反对只堆砌史料,不讲理论观点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即进行有机的史论结合呢?本人想就此谈几点想法。一、离论于史寓论于史,在这里作为一种授课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地渗透在对具体史实的讲述中。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对具体史实的讲述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传授历史知识,同时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作为基础知识一起给了学生,给予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我们认为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一是能够获得正确结论的史实,即能说明基本观点的重要史实(年代、地点和主要人物的活动)。比如我们讲《秦末农民战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基本原理方面是:秦末  相似文献   

19.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 语言的准确、规范历史学是一门以真实、具体的史实为基础 ,探索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科学 ,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 ,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错误。一切违背史实的语言 ,都会伤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给学生造成混乱甚至错误的知识概念。如《鸦片战争》一课 ,有三处地方值得注意 ,第一处关于鸦片战争时的英国 ,当时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如果教学语…  相似文献   

20.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德国诗人布希特说:”重要的是要教会人们思考。”为此,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展开翅膀,透过历史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注重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和网络,以扎实、渊博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历史学科就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历史有自然界的历史和有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