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英语中说Paulwasinablue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greenwithenvy是个固定词组,表示“十分妒忌”。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所以,Paulwasinabluemood.是指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例说明色彩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颜…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结合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和教育。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时要突出这一训练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提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导入:那么当时大典的盛况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解题:“开”是什么意思?“典”呢?“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3.检查容易读…  相似文献   

3.
在小语教学中,怎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把握教材,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是每一位小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教“纸张”这个词时,问学生:“纸张有什么用处?”在学生回答“能印书报、能写字画画”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难道纸张就只能用作文具吗?”学生逐渐摆脱了习惯思维定势,说出纸张能糊箱盒、能包裹东西、能擦油污、能装饰房屋等用处。这样,在一步步启发性的问答过程中,训练了…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要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数学史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有帮助,若在教材中增加一些数学史内容则既能体现数学课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可拓广学生的知识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对数学史的介绍十分少,故建议在新教材中加进一些数学史内容.下面我就数学史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如何进行设置,谈些粗浅的看法.一、数学史内容的作用1.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数学是什么?数学究竟有哪些用处?在学生中很…  相似文献   

5.
有什么用     
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及化学家法拉第在电磁学、电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其中有许多发现尚处在实验阶段,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的收益。有一次法拉第在受到维多利亚女王接见时,女王好奇地问他:“先生,您的这些发现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法拉第立即反问道:“女王陛下,您是否可以告诉我,一个婴儿的用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1.什么事情必须从头做起?2.人在什么时候总是听话的?3.私拆什么信件不违法?4.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越多,什么就会越少?5.要使冰马上变成水,怎么做才是最好?6.书店买不到的书是什么书?7.什么样的山和海可以移动?8.船厂老板最怕什么?发现与发明老师问学生:“‘发现’和‘发明’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爸爸和妈妈发明了我。”签字“爸爸,您能闭上眼睛写您的名字吗?”“当然可以。”“那么请您闭上眼睛,在我的成绩单上签上您的名字吧。”上面天晴爸爸妈妈和我脑筋急转弯与幽默、…  相似文献   

7.
论“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素质教育”●周作云李明刚“素质教育”这个词,目前在学校生活中和有关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却有不同的解释。一到底什么叫“素质”?郝文武在《素质教育之我见》一文中,①是这样说:“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  相似文献   

8.
看到“稻草”一字引申出那么多用法来是很有趣的,如“风中稻草”、“稻草投票”、“压垮骆驼脊梁的那根稻草”、“稻草人”等等。农民把稻子脱粒以后,剩下的就是稻草,没有什么用处,既不能吃,又不值什么钱。因此,这个词常常用来指没有价值的东西。当一个人试图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时,我们说他在顶着风扔稻草。稻草很轻,根本顶不住风,一下子就被风吹跑了。  相似文献   

9.
陈江 《江西教育》2023,(34):9-12
<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及“经验”一词,如“他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我没有很好地处理师生关系”等,“经验”虽然出现得非常高频,我们耳熟能详,但大多数情况下似乎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是经验?经验有什么不足?经验是褒义还是贬义?为什么经验上升为主义就是错误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都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过,可能正因为我们没有思考、考量、评价和认定过“经验”,导致“经验”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产生更为具体、深入的效用和影响,特别是很多经验都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一、图片导入。在揭题中识字 1.(出示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井)“井”可以用来干什么?谁能用“井”组几个词?(板书:挖井)谁来做个“挖”的动作?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把教师称作“知识分子”,我对此一向深信不疑。在一本书中看到“知道分子”的称谓。什么是“知道分子”?一时我有些困惑。上网一查.我才惭愧地发现“知道分子”已经是一个流行词了!  相似文献   

12.
由“什么”一词的否定作用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什么”一词来进行否定,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而理论上研究得不够的特殊否定方法,这种方式的否定作用明显而强烈,对这种特殊的否定句,用现有的语法理论竟然无法进行句法上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为什么在疑问句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否定?”,“否定,否定词,否定句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可否分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做作业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仔细观察、思考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回顾老师是怎样分析、引导、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其次,动笔前要认真审题,把握题目的类型、特点,对题目要做认真细致的“解剖”,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什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要求(证)的是什么?和例题(或已做过的、熟悉的题目)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信箱     
刘源 《中学俄语》2006,(9):58-59
问:1.целиком,полностыо,вполне三个词有何区别?2.前置词благодаря,ог,с都有“由于”的意思,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3.动词учить和преподавать都有“教”的意思,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找回失落的问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咱’是什么意思?”———“老师,‘歌’是唱的,诗中为什么说是装满一箩又一箩呢?”———“老师,新生活是过的,怎么说是唱的呢?”。这是南京市特级教师刘军在教学《水乡歌》时学生的提问。“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孩子头脑的具有魔力的词。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学会说话后,就常睁着好奇的、困惑的眼光,刨根问底地追究这世界的奥秘:“妈妈,那是什么?”“爸爸,天为什么是蓝的?”“蝴蝶为什么会飞?”“我有翅膀,我也会飞吗?”“爷爷,镜子里的小朋友是谁?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一样?”……为了寻求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图画与人生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什么要描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中.“评价”一词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课程实施者所重新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谭锴  黄晓莲 《湖南教育》2002,(15):49-49
师:朱自清先生急切地盼春,在他的眼里,心中,笔端,全是春的美景。首先,我们一起来赏析“春草图”。请同学们看,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动词来写小草?生:“钻”字。师:这个“钻”字好在哪里?生:一个“钻”字,不但让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联想,而且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师:“钻”字前还用了一个叠词,有什么作用呢?生:“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在人们尚未觉察的情况下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师:“偷偷”和“钻”这两个词,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嫩嫩的,绿绿的”是描写小草的什么呢?生:质地和颜色。“嫩嫩的”写出了初…  相似文献   

19.
何谓价值?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什么是价值理论?怎么认识价值理论的哲学意义、经济学意义以及现实意义?这是人们最想弄清楚的概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价值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它既包含了最本质的哲学意义,也包含了经济学的意义。人们有时候是从哲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人生价值”;有时候是从经济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商品价值”。所以探讨价值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的本质、属性和构成;二是价值经济意义;三是现代意义的价值评价和运用。这就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井》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取得生命的泉水 ,他们的品格又怎样受到古井的陶冶。全文围绕“哺育”展开思路 ,所以教学也围绕“哺育”一词展开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抓住“哺育” ,感知全文在学生初读全文 ,达到正确、流利后 ,设计以下问题 :1 古井在这个乡村中起什么作用?课文哪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引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2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能说明“古井”的作用?(提出“哺育”一词)3 “哺育”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哪些事例来反映古井哺育人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