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歌语言是一种变异性的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它与常规语言相比较,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正因为它的变异,使之更具诗性,成为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诗之所以为诗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语言一般皆有诗性。日常语言的诗性即是从说出的东西中暗示出未说出的东西,是说话人所指、并为听话人接受的隐性信息,这种隐性信息实际上就是我们语言学上所说的广义的预设。利用日常语言的诗性理解言外之意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诗性语言有别于日常应用性语言,具有表象鲜明、表意含蓄和情感丰富的特点.语言具有双重的矛盾性质:工具性和神性.语言摆脱工具性,重获神性的过程就是诗性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诗性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奇葩。”它来源于文学标准语 ,但又不能一味遵循标准语。它是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诗性语言”是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至爱 ,作为文学欣赏者也应尤其关注。因此 ,我将用中国诗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为例来阐述一下“诗性语言”的特点。一、表象的鲜明性何谓“表象”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包括物象和人象。诗人正是通过选择表象来表情达意的。表象并非诗歌所特有 ,但诗歌的表象尤为多而鲜明。从宋代大文豪苏轼评王维诗的两句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就可知道一首诗就可构…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  相似文献   

6.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7.
小说《尘埃落定》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诗歌语言的特质和美感,而小说这种语言特点的形成,主要与作家前期诗歌创作的经历,"藏族历史"这一特定题材,作家历史观以及受中国传统叙事文学诗性特征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日常语言.而古典诗歌更以其表达的陌生化给今天的中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隔膜。因此,读懂古代诗歌,首先彳丁一个扫除文本障碍的问题.这是走进文本的基础:同时.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依托于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离不开对古人造词造句、匠心独运的体会。因此.古诗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切入点和依托点。  相似文献   

9.
日常语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都是具有人文价值的语言,都是具体语境中发生的语言行为与交往对话。话语的涵义完全是由它的上下文语境决定的。语境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甄别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日常生活中对话无处不在。生活中的言语具有双声的性质,作为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双方,其语言往往也是复调的。文学语言(诗性语言)也是"有意味"的语言。其"意味"在于从语言中显现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对话。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超越在场的东西,通达到不在场的东西。文学语言的复调性由此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诗歌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表义功能,它不象日常实用语言仅仅为着传达和交流服务,而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审美主体的某种特定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语言形式问题实质上就是审美主体掌握世界的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问题。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认为,诗歌就是“想象的表现”;何其芳给诗歌所下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社会语言学仅关注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即认知对语言变异的作用.社会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语言加工,而是首先进入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才能与语言发生联系.因此,社会语言学只有融合语言的认知研究——变异的意义研究才能弥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研究的不足,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注定社会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必将成为21世纪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变异语言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大量的语料,从构成语言诸要素的各个方面: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分析探讨鲁迅小说的语言变异艺术,试图以此来揭示鲁迅小说语言的深层美感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译诗要有诗的形式。诗的建行不是简单地将散文分行,其目的是使诗的宣泄程式化和规范化。译诗既要反映出原诗的意境,又要给读者产生联想的空间。通过诗的韵律,用凝练的诗的语言,利用词语的音义同构现象以及适当地使用不完全句式,将原作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律动,传递给他人。  相似文献   

14.
William Blake utilized ingenious language in his creation of the poem London.Foregrounding and deviation are well practised in this poem.In rhyme pattern,the poem takes end rhyme,consonance,alliteration and internal rhyme.In rhythm pattern,the poem mainly uses iambic tetrameter along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ree troches and one single stress at the end of lines which produces a shocking atmosphere.Among syntax features,emphatic pattern and anticipatory structure are used.Among lexical features,the reiteration of specific words makes neat euphonious parallelism while the subtle pun word create a far-reaching artistry.  相似文献   

15.
商标是商品的名称,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因此,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商标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营销决策。商标命名是语言的艺术,很青睐修辞上的“语言变异”行为,这种“变异”涉及语音变异、词汇(包括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汉诗语言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具体、形象,感性很强,并且伴随有浓烈的情感体验,形成排斥理性分析而富于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杜甫诗歌的言语建构置于汉诗重直感、多体悟的语言体系下,多采用大容量、意象化的词语,组构成分省略、语序杂错的诗句,以致形成陌生化的句式、句群。这些最终指向一个目的: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语言变体,最能体现这一语言变体特色的是其词汇变异。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理论,它为研究网络语言成功复制和传播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文章从模因论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的表现,进而从求简求快心理、叛逆创新心理和从众时尚等方面探讨它们得以复制和传播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omas Nashe‘s Spring is a lyric poem extracted from his comedy “Will Summer‘s Testament”. It is a poem of iambic pentameter. The whole poem is made up of three stanzas. Simple and plain as its language is , it is the language of common speech of his own time, ingeniously chosen, refined, modified and heightened. The author‘s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alliteration, mediate and end rhyme in its rhyme scheme makes the poem read as smoothly and briskly as singing a song. His arrangement of four rhythm or beating schemes in a single poem makes the poem confirm to no conventional pattern. His employment of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makes the poem vivid, imaginative and peffecdve.  相似文献   

19.
"言文一致"的理想目标自晚清时期被提出来,稍后成为现代诗歌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追寻的方向,如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与实践乃至90年代的"口语化"写作,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摩擦乃至对抗也贯穿始终。只有兼容口语与书面语的优长,才是当下以及未来诗歌健康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传统汉诗的语言体系及其表现策略,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传统汉诗即言诗,它原本是由传统诗人“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感物方式所决定的,排除分析一演绎之掺入,从而形成的一个点面展现性语言体系,并藉以物观物、直觉感应的印象化组词,成分省略、语序错综的反常态组句和句式破碎、句群断隔的大跨跳组行等策略,来充分显示其作为意象载体的表现功能。处于这一语言体系中的传统汉诗,也因此显示出“诗缘情”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