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必须建构权力的法治秩序。权力的法治秩序能保证权力在法治轨道内运行,不被滥用和异化。当前中国职务犯罪的高发,与权力结构过于集中,权力权威人格化倾向过于明显等权力失序状态密切相关。为建构权力的法治秩序,必须加强权力的法律监督,强化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一步科学配置权力,加强权力的分工制约。  相似文献   

2.
国家权力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国家功能的基础。本文从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蕴意发掘入手,阐述了完善我国依法制约权力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更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对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法治权力的建设有着必然性和必要性。论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权力建设的现状;针对当前法治权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制权力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腐败的核心问题是权力腐败.而权力腐败是法治权力缺失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权力腐败,首先要实现法治权力,即做到权力法定、依法运权、越权无效、违法有责。  相似文献   

5.
试论行政法治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行政权力结构中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制约以及西方法治政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阐述在我国通过行政法治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与控制的必要性及采取行政职权法定化、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和坚持责任行政原则等措施来监督与控制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法治政府的建设是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政府建设具有其自身的价值诉求:权力正当——法治政府的基础;权力有限——法治政府的关键;权力制约——法治政府的保障;权力为民——法治政府的目的;当前,明确政府治理角色、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政府监督机制等可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政府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治的实质在于权力,权力规训的出路在于法治。要想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必须实现权力法治。传统的学说认为实现权力法治,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解决的仅仅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外部边界问题,而对于权力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对于权力的内部的规范运作,以及对于作为权力系统的外部制约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实现权力法治化也有另外几种思路,即权力法定、权力分化、程序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权力清单制度的设立是明晰权力边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权力清单对简政放权以及揭示政府权力运行边界两方面对权力清单的价值做出论述。同时,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好政府的范围、权力的来源以及权利清单的性质,为政府权力运行提供依据,实现法定权利与实际权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论王安石与司马光义利观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三大理论范畴之一。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改革中提出的经济政策和主张 ,可见王安石具有明显的法家富国主义色彩 ,司马光遵循的是儒家民本主义的富民思想 ,二者在其实施的政策措施上的着重点不同 ,正反映了儒法两种义利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以德治国”思想,在吸取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批判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治与法治要本末相依、主辅结合而不能相割裂,德教要遵循“性教一贯”的原则和“循情”、“顺性”的方法而不能空洞说教,德教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官德上,要使官吏能从内正心明志而不受“物之浊”。这些极富创见性的见解,对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是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一个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透明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体制、提高公务员的法制素质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消除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等的现状,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良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法治视角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加以梳理的基础上,从"城乡差距"的角度切入,探寻法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治国体制,具有丰富的、确定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是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明是国家实行法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法治文明被推崇的重要原因在于法律自身所具备的文明属性,以及法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人类进步事业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文明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宗法伦理对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