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合词的性质,即离合词到底是词还是短语,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离合词是词,有的认为它是短语,还有的认为它离为短语合为词。本文对离合词的定义、性质进行了分析评述,再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运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提出离合词是词素中插入了附加语的词。  相似文献   

2.
厉鹗是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词学理论家。在他手中,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体系更趋严密,词派建设意识更为自觉,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词艺也更为精湛。他论词既推尊词体,宗法周邦彦、姜夔、张炎,倡导醇雅、清空词风,又强调寄托,注重词作的现实意义。厉鹗的词学理论既是浙西词派前期代表朱彝尊、汪森等人词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对浙西词派后期代表吴锡麒、郭唐等人的词学理论有所启发,在浙西词派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书信中的词汇具有正式,简明的特征。在商务书信中多用小词,动态词,缩略语,有积极意义的词和模糊词,少用或不用大词,静态词,陈腐的词以及带性别歧视的词。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靡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个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5.
清代常州派与宋代词评家在词学理论、词评视角和创作主体与词评主体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宋代词评家将词评放开在整个文化背景上看词的优势与不足,清代常州派词评家将词评放到与宋比较的格局中而论词;宋代词评伴随创作而展开,清代词评则与浙西派比照中来进行;宋代词评是先作者后评论,主张创作先行;清代是先学者后创作,创作往往是主张的演义。  相似文献   

6.
席慕蓉对其诗歌的词句可谓干锤百炼,细琢精磨。她的诗歌多用无色词和素色词,少用艳色词;喜用柔性词,少用硬性词;摈弃粗言秽语,纯用洁词雅语;多用常见词,去除生僻词,诗歌的词语呈现出朴素、重柔、雅洁和平易的特点。而她的诗句则具有义旬以长句为主、行句以中旬为主、平常句型占支配地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词说     
温庭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心致力于词体写作的作者,他在词史上的成就源于他词体写作上的独特构思方式。简而言之,温庭筠词的构思特点,就是组合意象,词中有画,创造词境。温庭筠的全部词作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词的发展引人注目。词从唐代兴起,经历了宋代的兴盛,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词中的许多精妙仍然为人们所熟识。由于词的句式灵活,适于表达曲折的感情,故文人最初多以之抒写春恨秋思、儿女情长。虽然狭窄的取材,限制了词的发展空间,但却使词在表达感情上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9.
晁补之谓山谷词为“著腔子唱好诗”,明晰地指出了山谷词与东坡词一样有“以诗为词”的特征。通过山谷词特别是蜀中词与山谷诗的对比,可以得出山谷词“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有以词代诗言志的倾向;具有与诗一样的生新奇崛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山谷诗词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人词,山谷词也常有奇崛的比喻。精警的字眼,骤转的章法。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只是以论诗的方式论词,词学研究没有自身独立的批评方式、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因此,今后词学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势必是;一、树立新的评词标准。应在批判扬弃历代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词的更为科学的新定义、概念、艺术理想,构建有别于诗学理论的独立的词学理论体系。二、划分词的逻辑层次。即是把芜杂的词学遗产的感性形态升化为抽象的理论形态,揭示词体概念自身的自在自为的发展脉络。上述两点相反相成,交互为用。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其俗词创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将词引入市井,使“雅词”还俗;二、提高了俗词的艺术表现力;三、深入细致地表现了市井坊曲生活,为俗词赢得了众多读者,从而扩大了词的社会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重要维度,他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层面,认为混用俗语是北宋词的普遍现象,而修辞性是南宋词的一大特征,指出南宋的词和六朝齐梁的文学一样,在中国文学中最讲究修辞。吉川幸次郎对清词的关注建构起了他研究中国词学的整体视野。  相似文献   

13.
对同源词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有些学对同源词存在着不够正确的认识,例如:如果一个词的两个以上的引申义距离本义较远,就应该看成同源词;如果人们对一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造成了区别字,就标志着这个词分化为几个同源词;如果一个词的引申义分化为新词,就与代表本义的词成了同源词,等等。这些认识都不符合“同源”的宗旨,因而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4.
宋词之分期,既不同于政治史之分期,也不同于宋诗之分期。整个宋词的发展分两大阶段,即北宋词与南宋词:一、从与音乐的关系看,北宋词绝大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南宋词的主要功用已由应歌而转变为新体抒情诗;二、从题材与内容看,北宋词基本上未脱离“词为艳科”的传统,南宋词则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三、从表现形式看,北宋词尚未完全脱离俗调,南宋词则以骚雅为归宿。而北宋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宋太祖开国至仁宗朝,为沿袭期,但沿袭中有变化;后期自英宗至北宋灭亡,为变革期。南宋词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起自高宗建炎,止于宁宗嘉定元年,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大放光芒的时期,但也有姜夔起而与之抗衡;后期自嘉定止于宋亡,为学辛与宗姜两大派并立的时期,但后者已转居上风。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合乐可歌应为词的本质特征,东坡词不合音律,故不为词。此论颇不确。有规律的“句读不葺”方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东坡既重视词的可歌,更重视词的可诵,深谙词的体式组合规律与奥妙,创制与改制了许多词调,做到无一不谐,充分发挥词作为抒情载体的功用,在唐宋词创调史上罕有其匹。综观东坡在创体、拓境、风格多样诸方面的超逸绝尘,尊之为词圣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稼轩饮酒史的分段,研究稼轩饮酒心态及词风变化;豪饮期(两湖、江淮时)多宴饮词,词风豪爽峻健;狂饮期(带湖、七闽时)多与官宦乡绅饮,词风沉郁悲壮,或独酌,词风悲凉清丽,与山民村夫饮,词风清新自然;矛盾期(瓢泉时),理性词与形象词各有所长,微醺期(两浙,铅山时),词风恬淡平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词人、词论与作品的结合上,论述了“词学滥觞于唐,流衍于五代,极于宋而剥于明,至清乃复兴”。清词的“复兴”表现在“尊词体”上。词从过去被视为“小道”、“小技”、“艳科”、“诗庄词媚”到词有“见识多,说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词亦有史”的作用,使词获得尊体的地位。“尊词体”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冲破传统桎梏的过程。但只有进入清代,才步上轨道,而成为作家、评论家以至社会舆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吴丹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101-103
在《花间集》柔媚缠绵的总基调下,孙光宪以其清新疏旷的词风,打破了自温庭筠以来充满纤词丽语的香艳格局,在花间词的创作中独树一帜。作为五代“花间派”词人,虽从本质上不脱描写男女情爱的范围,但孙先宪词题材比较广泛,除写艳情外,也有对边塞生活、历史事件、水乡风光的描写。词风质朴自然而又疏旷飘逸,于平淡委婉中露深情,能从“花间”词的“艳丽”中开拓出新的意境,以诗意入词,属“花间派”中别具一格的词人。他著作颇多,积极开拓词境和运用词调,为词的发展和词的诗化雅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初期文人词的创作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木斋 《天中学刊》2003,18(3):64-71
如果将词体作为最基本单元的话,别词体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层:词体、种词体、亚范型词体、范型词体。风格独特、具有创新意识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被一些词人仿效的词人词作可称为词体,其中一些优秀的词体,由有统治地位,形成类似人类社会部落种姓的又可称为种词体,若干种词体组成类似王国性质的则可称为亚范型词体。亚范型词体约有六种:花间体、柳永体、东坡体、美成体、稼轩体、白石体。在六大亚范型词体中,只有三种堪称词体范型:柳永体、东坡体和白石体,分别代表了三种词人和三大词性:市井词人、诗人词人和职业词人以及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的工艺化词。  相似文献   

20.
词体特征论     
本文主要从词“别是一家”,词言情,词优美,词的要眇宜修之美等几个层面,梳理性地阐述了词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辨析了词与诗、曲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