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常云 《青年记者》2007,(20):84-84
行业报是中国经济类报纸的主要存在方式,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大部委机关报的角色,并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走入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行业报通常被称为"产业报",或者叫"部委机关报"、"专业报"或"产业经济报"。1998年中国报协产业报委员会正式提出了"行业报"这一称谓,即专指中央部委所属的全国性的经济类专业报纸,服务行业领域涵盖工矿、交通、运输、建筑、信息、商贸、金融、工商管  相似文献   

2.
经过新一轮暴风骤雨般的报刊结构调整,专业报停办了一批,划转了一批,管办分离了一批,总量大大压缩,如湖北省还剩20多家。报纸活下来了,就要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 专业报的产生与发展 专业报大多诞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兴旺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  相似文献   

3.
韩冰 《新闻传播》2012,(2):160-161
产业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类报纸"(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据中国产业报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有120多家产业报,其中近百家由中央机关和各部委主管主办,20多家为地方厅局创办,产业报在我国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几年,随着报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加上都市报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产业报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报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站稳脚跟,谋求生存与发展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报历史沿革、自身缺点等方面的分析,对产业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新闻队伍里又多了一个“新兵种”——产业报。它们的背后是堪称国民经济命脉与支柱的行业,比如铁路、交通、煤炭、石油、纺织、汽车、邮电、金融等等。因此,这些专业报纸的出现,也就构成了我国新闻界的“全方位”。目前,产业报中除少数几家步入中年以外,大多数都刚刚度过5岁生日。它们成长的境况如何?前景又是怎样?中国产业报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报副总编辑孙惠卿认为,首先,产业报的发展过程有令人欣喜的一面。产业报实际也是专业报,只是为了更精确起见,才用这个名称。因为在经济学上习惯于将物质生产和流通部门看作是“产业”。全国现有的42家产业报,从创刊以来,就确定了一个宗旨:立足本行业,  相似文献   

5.
经济类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都产业报界1月12日举办了“市场经济与经济新闻报道研讨会”,40多家产业报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围绕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探讨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产业报指导思想有何变化,编采人员应转变哪些观念,新闻采访、写作和版面设置有什么新要求,产业报新闻报道如何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人民铁道报、机电日报、消费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电子报、中国经营报的老总们在发言中认为,产业报面临  相似文献   

6.
经济类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都产业报界1月12日举办了“市场经济与经济新闻报道研讨会”,40多家产业报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围绕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探讨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产业报指导思想有何变化,编采人员应转变哪些观念,新闻采访、写作和版面设置有什么新要求,产业报新闻报道如何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人民铁道报、机电日报、消费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电子报、中国经营报的老总们在发言中认为,产业报面临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报协统计,中央、部委产业报及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41家报社总共向灾区捐款969万多元,个人捐款510多万元,免费刊登广告折合金额296万元。  相似文献   

8.
姜新 《青年记者》2010,(4):51-52
随着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全国大市场风生水起,有的依靠产业集群,把市场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200多家县市报被取消刊号而停办,38家保留下来的报纸开始由“党报”向“党报和市场报”转型。他们中有的开始把触角伸向有产业集群的大市场,创办了全国大市场类周刊。  相似文献   

9.
张超文 《传媒》2023,(16):9-10
中国行业报协会作为“产业报行业报之家”,在中宣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国记协的领导和指导下,紧扣党和国家宣传主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拓创新宣传工作,推动行业媒体加快融合发展,深刻践行“管理、协调、服务”职能,管理服务近150家中央行业媒体,涵盖公安政法检察、工业交通、金融贸易、工商税务、科教文卫、农林水利、国防军工等60多个部门和行业。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细分和专业化报纸的差异化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报业竞争激烈,相对于都市报、专业报(特别是体育类)的蓬勃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大批产业报(也称行业报)发展步履维艰,正经受一场严峻的生存方式变革。其实,即使在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产业报纸也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行空间。在美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  相似文献   

11.
菊丽娟 《青年记者》2017,(29):55-56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新型报纸,当时基本是一省一报,独家经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转轨,各地市乃至部分县为了本地区宣传、教育工作的需要,相继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广播电视报,于是形成了中央、省和地市三级办报的新格局.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手段给人们带来了获取新闻、资讯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2.
蔡雯 《传媒观察》2003,(3):15-16
报业竞争带给地市县报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80年代晚报复兴,90年代都市报崛起,使地市县报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而不可改变的机关报性质、难以拓展的覆盖区域、相对薄弱的资金实力和人才资源……对地市县报的束缚使其举步维艰。在经济体制改革将中国报纸全面弓l向了市场的今天,重新审视地市县报的定位,寻找其新的生长点已经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报的萌芽是旧中国屈指可数的商业报。1902年,天津出版了第一张反映经济活动的《商务日报》,后来,浙江又创办了《浙江工商报》,上海出版了《商报》。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创办了《工商日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1日,《人民铁道报》以有别于旧时代商业报的崭新面貌与读者见面。50年代,《人民邮电报》、《人民商业报》、《冶金报》、《国际经贸消息报》相继问世。但这几家报纸在其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先后中途停办,以后又陆续复刊。粉碎“四人帮”后,最早创办的产业报是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在部队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便尝试着向部队、地方媒体投稿。到地方工作后,先后担任《中国工业报》《中国职工科技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县域经济报》《江苏科技报》《镇江日报》《工程机械》《机电信息》《中国机电工业》《党建之窗》《民主建设》《镇江工运》等10多家报社、杂志社的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5.
吴礼明,籍贯安徽省安庆市,1984年入伍,曾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2次荣立三等功,6次受到嘉奖,从戎期间,已在军内外40多家报刊发表了报告文学、通讯、专访、消息等诸体裁作品达300多篇.1989年退役时,已经在新闻界小有名气了,被当时上海的<中国合作经济报>点名要去,正式成为一名记者.从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22年来,曾担任过<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经济日报><名牌时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首席记者、主任、主编.2004年3月5日获高级职称.2006年7月,担任<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副社长至今,并被多家高校、科研单位聘为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全国大市场风生水起,有的依靠产业集群,把市场办得红红火火.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200多家县市报被取消刊号而停办,38家保留下来的报纸开始由"党报"向"党报和市场报"转型.他们中有的开始把触角伸向有产业集群的大市场,创办了全国大市场类周刊.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广西企业报新闻工作者协会3月中旬在柳州市成立。该区目前有40多家大中型企业办报,其中27家企业报成为首批会员。(韦源■)上海企业报1988年好新闻评选揭晓,共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86件。有80多家企业报的350多件作品参评.(王倪)山东省县市报研究会一届二次年会,于3月下  相似文献   

18.
<正>1897年3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国商务报》被认为是我国行业报诞生的标志,行业报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包括《人民铁道报》《人民邮电报》《冶金报》等13家报纸陆续创办,事实也证明这些报纸在恢复时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行业报遍地开花。至1985年,全国已有专业性报纸1600多  相似文献   

19.
铁路系统公开出版的报纸多创刊于50年代,在部委报纸以及行业、产业报乃至企业报中均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其功能是直接为本行业、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80年代前后,一些铁路报纸在办好正报或正刊的同时,陆续创办了面向社会的专刊、专版,为广大旅客、货主提供导行、导游、导购等服务、敞开了铁路与社会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窗口。这些专刊、专版成为铁路报纸的旅行版或称社会版。  相似文献   

20.
厚报时代的晚报副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报业的发展进入大幅扩版的时代,厚报时代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呈突飞猛进之势,从“单一报种”到“多报种”再到目前的“厚报时期”,中国报业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