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瑞琪 《文教资料》2011,(18):77-79
《史记》的“太史公曰”与《汉书》的“赞曰”都是司马迁与班固的直接议论之词.这些论赞序很好地反映出他们各自的思想观点。本文透过两书的论赞序.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学术思想、历史观、历史人物定位、天道观等思想方面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鉴于《史记·天官书》正文部分与论赞部分之间在天人观上的对立,导致了对司马迁天人思想评价严重失当,笔者曾于《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提出一个假说,本文就这一问题依据《太史公自序》和《天官书》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文章认为,《天官书》的正文并不代表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它只代表官方的天人思想,《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提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一元的,并无自相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二元对立或神秘思维与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司马迁的天人思想代表着当时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4.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一种史论形式。其议论具有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情感强烈;语言生动形象、流畅优美等鲜明特点。《史记》论赞中的众多篇章,可谓是脍炙人口的议论美文。  相似文献   

5.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一种史论形式。其议论具有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情感强烈;语言生动形象、流畅优美等鲜明特点。《史记》论赞中的众多篇章。可谓是脍炙人口的议论美。  相似文献   

6.
《史记》寄兴悠长,笔法多姿。司马迁善于在叙事中借细节描写、主干外的侧笔等以寄寓微旨。作者还善于借论赞之间的对比、论赞与正文的互相发明等手法寓以微辞。此外,篇目的编排也可见其褒贬抑扬。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本分析评述了太史公表达善恶爱憎的几种最主要的褒贬笔法,诸如于序事中寓论断,行中随事评判,传后论赞等等,认为这是太史公史笔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撰写《史记》,欲成"一家之言",并对社会历史"稽其兴坏成败之理",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性,而这一批判的功能又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论赞"是直接评判;"寓论断于叙事"中隐含批判;微言讥讽中寄寓批判。  相似文献   

9.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其逻辑性、概括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向为历代史评家所激赏.司马迁的史论,博大思精,笔势纵横,说理形象,补纪传之未备,阐深微之旨义,抒个人之感慨,对后代史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欧阳修的史论<伶官传序>弘扬了太史公论赞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此,清代不少评论家都谈到这篇史论与<史记>论赞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称:"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刘大魁称:"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古文辞类纂>)吴楚材、吴调侯称:"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可直与史迁相为颉颃."(<古文观止>)应当说,这些文评家是极有识力的.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这篇传论,得<史记>风神而不袭其貌,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以其大气包举的史笔叙事明理,堪称史论之"千年绝调"(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似文献   

10.
《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在本传中展现出超高的史家笔法。一是使用表现男性的"刚毅"之词来形容吕雉的个性品质;二是通过"互见法",记述吕雉的3次流泪,皆有功利目的,以此将人物具象化;三是通过具体描写毒害戚夫人以及"召惠帝观人彘"事件,深层剖解吕雉的狠毒之心及有负为人之母的德行;四是"太史公曰"中的论赞,显示出司马迁对吕雉当权时期政绩的"寓贬于褒"以及对外戚之祸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4.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5.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16.
赵彩花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40-43,48
《史记》论赞是体现司马迁对"《春秋》笔法"创新的渊薮。作者通过论述口吻变换、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来传达"微意"。《史记》的具体实践使古老的"《春秋》笔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叙述范式,并赋予它在时间流中生生不息的自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其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使用了许多歌谣和谚语,这些谣谚在《史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语言美感,有利于酝酿悲境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美刺功能,对论赞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史记》中谣谚的艺术功能,对于全面理解、解读《史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项脊轩志》作为文言传统经典篇目,历来评价甚高,其文学价值得到了诸多肯定。不过,历来论家多从文学特征角度加以评说,对其主旨却鲜有论及。作为教材文言篇目,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均删除其论赞部分;在教学安排上,鲜有教师将论赞部分能否删除作为一个教学的问题提出并加以处理。综合起来看,《项脊轩志》所言之"志"究竟为何?教材删其论赞部分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20.
对司马迁思想的研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他属于儒家传统思想,通过论证可以言之成理;认为他属于道家一派,也持之有据;说他与法家关系密切,也不乏论据。后来,又有人认为司马迁的思想吸收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似乎比较公允地概括了司马迁思想的全貌。但笔者认为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盲点——没有专门论述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思想的割裂和破坏,没有对司马迁思想分两个时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