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洵教子     
苏洵是北宋人,他不仅在诗书文章上负有盛名,教子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大儿子苏轼和小儿子苏辙。儿时十分顽皮,不肯用心读书。在多次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苏洵改变了他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诸多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在介绍北宋散文家苏洵时,都毫无例外地给他加上“号老泉”三字,似乎是不容置疑,理所当然的。其依据恐怕就是《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说的是苏洵(苏轼之父,又称老苏)不顾年长,发愤读书的故事。然而,“苏老泉”真是苏洵吗?我却颇有疑议。宋朝的叶梦得与苏洵同时,他在《石林燕语》卷十中记载说:“子瞻  相似文献   

3.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余始发愤读书,后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请看他在《上欧阳内翰(即欧阳修)第一书》中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治学情况的——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  相似文献   

4.
苏洵“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相关。苏洵“杂学”体现为儒家思想的非正统和不纯粹以及广泛吸收道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由此形成苏洵文艺思想儒家道家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广为世人称颂。不仅如此,苏洵教子成才的趣事也是至今流传。据载,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在多次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下,没有什么成效。对此,苏洵没有采取“棍棒”的方法,对孩子实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背  相似文献   

6.
苏洵、苏轼史论散文一脉相承,都体现出“有为而作”、“自得”为文的有补当代的创作倾向,且都有战国纵横家之风,气势雄放,雄辩滔滔,造语精警。然苏轼较之乃父,不仅其才思、才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好读书,善读书,因而其文更为放恣变幻,更富创造性。苏洵、苏轼史论散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洵通过《六经论》详细阐发了其圣人观。在《六经论》中,苏洵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虽为六经之论,但其所指并不仅限于孔子,还包括很多三代时期的历史人物。苏洵以“情”入手来解释经书的发源情况,通过“权”使人们逐渐地接受礼的教化,最后用“道”来定赏罚。“情”、“权”、“道”三要素的结合构成了苏洵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8.
苏洵屡试不第,渴望通过荐举跻身士林,书信在苏洵的干谒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苏洵通常采用表达仰慕、叙述交情和描写悲惨经历的方式表达情感,针对不同的干谒对象采取不同的游说方式。在崇尚风节的时代背景下,苏洵虽以“王佐才”自命,却不得不通过引经据典、自命隐士的方式掩盖名利欲望,呈现出自持与锋芒错落的文风。这些书信不仅彰显了苏洵的干谒技巧,表现了时代背景下苏洵的干谒心理,也反映了苏洵的自我认知和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9.
苏洵为宋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丰富的文艺思想。本文探讨了苏洵文艺思想的形成与蜀学传统的关系,洵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苏轼兄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七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四十七岁以后,是他的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 关于苏洵二十七岁以前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甚少,只能从他和同时代人的一些简单记述中略知梗概。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  相似文献   

11.
统编语文课本高中第三册《六国论》注①说:“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元,号老泉……。”其实“老泉”一号,乃是苏轼晚年的别署。自南宋时起,便有人误以为是苏洵的号。《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有辨证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苏洵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古文运动强有力的推动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也以议论见长。其杂文数量虽然不多,却各体兼备,别具特色。其总体艺术特征是:感情真挚,结构谨严,行文曲折,语言凝炼生动。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苏洵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他在科场上不得意之后,便再度悉心攻读六经百家,并烧去这以前所写的全部文稿,重新立言,终于成了“策论”大家。《六国论》一文,就是为仁宗皇帝看重的《权书》中的一篇。作者借六国赂秦破灭的历史,讽刺北宋王朝贿赂辽、西夏的不当,真是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4.
花之兰 《师道》2011,(9):15-15
从所处年代上说,王羲之是东晋人,苏洵则是宋代人,二人生存年代相差甚远;从主要成就上来说,王羲之是书法家,苏洵是文学家。书法和文学虽有联系,却很少有依承性。但近来读史,我却把这二人联系了起来,因为,两人在教育孩子上有共性。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特.苏洵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四川眉山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苏洵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散文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苏洵散文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及其对苏轼的影响, 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似乎从来还没有人为他的诗文系年,而这对了解苏洵生平,弄清他的各篇诗文的主旨又是至关重要的。通行的四部丛刊十五卷本《嘉祜集》仅收苏洵诗文116篇,我从其他版本、其他书上又得39篇,共155篇。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先列可以系年的篇名,并简述系年的依据,不当之处,希望得到纠正,后列尚未系年的篇名,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求得解决。在通行本中,以眉山三苏祠二十卷本《嘉  相似文献   

18.
苏洵以议论文名传千古,研究者多有重视,而其杂文数量较少,常为人们所忽略。苏洵杂文多来自日常生活,有着与其议论文不同的风格。文章从其杂文内容和风格探究了苏洵的另一特色,从而深化了对苏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苏洵在唐宋古代文八大家中颇为特殊,不但功名最薄,官阶最低,传世文间最少,而且杂糅纵横之学,取法纵横之术,挥洒纵横之文,带有鲜明的“纵横”烙印。苏洵文章之所以独树一帜,就因为特色鲜明,自成一格,而突出的特色便是具有纵横之风。  相似文献   

20.
对苏洵的创作进行分期,可以至和年间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苏洵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迥异的社交活动、逐渐成熟的思想、变化多端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