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你知道吗,在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从别的语言中翻译过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外来词”。有的外来词已经和汉语融为一体,甚至我们都发现不了它们的“外籍”身分了;还有的外来词翻译得十分巧妙,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外来词大规模的引入主要在佛经翻译、"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时期。由此生成的佛教汉语和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和素材。对比两者的翻译方法,可以看出汉语外来词多采用意译、兼音译和半音半意的方法。随着汉语的发展,这几种翻译方法也有一些变化。两者的对比研究可为以后的外来词翻译方法和规范化提供有效借鉴,使外来译词更具生命力,丰富汉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在引借佛源外来词的早期,很多词语存在多种形式,后来才逐步定型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是佛源外来词汉化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有译借方式定型、音译词的定型、意译词的定型、音节定型、用字定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主编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是一部中型外来词词源词典,其收词对象主要为外来词。通过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所收的124条近代汉语晚期的外来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从共时的角度看,近代汉语晚期的外来词以意译词为主,且多为科技词语;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中的外来词上古时期以音译词为主,中古时期以来则以意译词为主。它巩固了佛教外来词涌入后汉语合成词以偏正式为主体的局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构词法以及词和语素的自由度两方面对汉语和英语词汇的空间性差异进行探讨。汉语中的词缀不是强制性的,位置比较灵活,有些甚至可以单独使用。缩略词、外来词和离合词也显现出很大的灵活性,语素和词的顺序比较任意。这些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在空间上的离散性。英语中的词缀是具有强制性的,缩略词和外来词形式较为固定,词汇在句中的位置较为固定。这些语言现象体现了英语词汇在空间上的一维线序性。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是本民族固有词汇以外的、受异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词。在近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接触中,汉语和英语的接触无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对汉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其集中反映在汉语当中出现的大量英源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英源外来词对汉语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而在这些影响中最为凸显和直观的是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伴随外来词的大量引入,现代汉语词汇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同义词。这些同义外来词是由于人们使用的翻译形式不同、汉语方言语音的不同、同一个外来词使用范围的变化、音译词的大量使用以及网络热词的活用等原因而产生的,这些同义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义功能,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词汇输入汉语中,经过引申发展,这些佛教词汇和汉语词汇融为一体。有些汉语词汇由于在佛教申的广泛使用,变为佛教专用语,有些汉语词汇被佛教借用后虽又成为汉语的一般词汇,但其意义则是来自佛教用义的,造词时的本义却不通行了。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至今,仍然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汉语外来词的界定方面有一个争论已久的热点就是意译词的归属。笔者以现代汉语本体知识为理论基础,浅析了为何将意译词归纳为汉语外来词范畴。  相似文献   

11.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吸收与结合中实现了嬗变。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佛经翻译的译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场译经是我国近千年佛经翻译的主要形式,在佛经翻译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译场译经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增进了信众对佛经义理的理解,涌现并培养出了大批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汉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佛经译音字主要包括译经者所选用的与梵音语音相近的汉字和根据梵音构造的译音专用字。但在使用中同一个梵文会对译不同的译音字,由于翻译时的省音也使得同一个梵语词汇的译音字用字量多有差异,同时,汉字异写也造成了虚假译音字用字差异现象。印度佛教所使用的是混合梵语、传入汉地的佛经文本语言类型不尽一致、梵汉语言类型的差异和佛经译音规则不明确等是造成佛经译音字用字出现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且多从事辅助工作,翻译往往全凭口授;从翻译行为来看,这一时期的译经多属个人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从翻译方法来看,汉末基本采用直译法而偏于“质”,三国时期,基本采用删繁就简、尽量适应当地文化的意译而偏于“文”,西晋时期再予纠正而采用直译,译文偏于更高层次的“质”;从译文受到目的语的影响来看,佛经翻译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从译经者的素质来看,他们都是从事佛教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保证了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译原作的思想;随着译经的不断发展,经师们开始对已有的翻译文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或“重译”(“校译”)或会译或注译。总的看来,早期的佛经翻译尽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但却为以后的佛教翻译在理论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聂鑫  王美岭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53-154,180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翻译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等方面,为后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译佛经中,并列连词“及”发展出新的用法,扩大了自己的使用范围,出现了一些和中土文献不同的用法:1、由于仍然保持了其固有的陈述性表述功能,所以“及”所连接的动宾短语常用作句子谓语;2、并列连词“及”可以连接两个或几个在结构形式和语义上都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句子;3、在话语行为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及”连接对话双方以及连接在话语地位上同处于说话者或听话者一方的两项的用例.而这些用法,都是中土文献中未见或少见的.  相似文献   

20.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首屈一指。译经工程巨大,遂由私译而至合译,又由小译场而为大译场,组织及分工细密、严谨。近年来,随着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外文佛学论著的不断涌入,翻译工作者正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佛教译场的发展状况,评述其科学性,并对今后佛典的翻译、梳理和整合,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