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世居丽江的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长期以来,多民族和谐杂居,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共生共荣,构成了丽江民族文化多样而又独具个性的特色,深入研究其特征,挖掘其丰富内涵,对于促进丽江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丽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也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元代中国族群繁杂,文化多样,是一个多元复合社会。在这种多族群杂处共居,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作为既非统治民族蒙古族、又非汉地主体汉民族的外来少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等的差异性,形成了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影响了民族关系.如何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贵州,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多元文化在其历史行程及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民族、多宗教的复杂特征。为了维持不同文化、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和谐共存局面,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新疆高校通过创造良好的理解、沟通环境,倡导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促进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学习、理解、尊重与包容,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为新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推进新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囿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 ,贵州文化具有不同于周边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粤文化的个性特征 ,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山地、边缘文化 ,是各世居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千百年来长期积淀的特色区域文化。贵州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 ,特别是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冲击、渗透、挤压与同化 ,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取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样双方长期不断碰撞与交触的结果 ,一种非此非彼 ,既此亦彼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新型文化形态和芳香古朴 ,异彩纷呈 ,多元一体 ,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特征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白明峰 《考试周刊》2013,(83):19-20
一种文化,特别是一种颇具历史的文化,在其长期赓续绵延之间,必然形成一些很有个性的特点与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这种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传统反映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研究、弘扬和推广中华和合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民族院校经过60多年的发展,教育对象、任务、内容、形式由单一走向了多样。这种转变并没有使民族院校的特色褪色,反而使其所具有的政治性特色、民族性特色和文化性特色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繁荣富强、兴旺昌盛。  相似文献   

8.
贵州羌族的宗教信仰种类繁多,既包括形式多样的自然宗教,也包括内涵丰富的人为宗教。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群体参与性、活动民俗性和实用功利性等。它具有调适族众心理、增强族群认同、强化社会控制、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贵州羌族的宗教信仰,不仅促进了羌民族意识的发展,也从事实上推动了羌民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羌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江口和石阡两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羌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特点鲜明的羌族服饰。这些羌族服饰体现了贵州羌族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族称的衍变与仡佬族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尊严和文化个性,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交流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构成新的文化规范的动态过程。从仡佬族先人濮人到濮僚、夷僚到仡佬的民族称谓变迁中可以看出其文化变迁是在贵州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合成体的过程。因此,探讨仡佬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对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澜沧江畔云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开放出的一朵耀眼奇葩。它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云南、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并保留了璀璨夺目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和谐"文化内核和魅力,对当代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加强民族和谐文化建设,依托民族院校为重要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对于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光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111-113,119
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活"的文化史,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珍视传统,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尤为重要。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贵州高等院校开发建设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是一块历史悠久、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这里有古老的夜郎文化、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黔西北本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研究、传承,有助于保留本土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态,是提高黔西北的社会知名度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唐山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形式多样的城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聪明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以及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也衍生出各自不同的习惯法。黔东南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它传承了数千年的习惯法,无疑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侗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功能,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贵州少数民族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特色吸引许多其他国家的游客前来游玩,因而对少数民族菜肴的得体翻译对宣传其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意思传达的前提上,尽量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弱势,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特色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同时,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努力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发展仅有30多年的历史,贵州西江苗寨是发展迅速的民族村寨之一。2008年政府主导开发后,其旅游产业突飞猛进,成为其他村寨旅游开发的效仿对象。然而在取得各类成绩的同时,由于其在开发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现有开发模式是否能够既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又保证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发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