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化认同看电影《穆斯林的葬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建构了民族题材电影的另一种角度——即从文化认同的层面探讨回族特殊的文化性格与民族心理,并由此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引发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受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影响,女性电影经历了对两性问题从对抗到思考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电影工作者们不断地尝试为女性作重新定位。这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其实就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北京爱上西雅图》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影片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开放系统,为观众对影片中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论文探讨了从鲁迅到余华等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对于暴力的不同关注和思考,尤其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讨论了台湾和大陆不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文革成为了大陆知识分子历史记忆的符号,《霸王别姬》是大陆“伤痕文学”的发展,凝结了大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情。“二二八”则成为了台湾历史记忆的符号,《悲情城市》是台湾经验的一种表述。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两部电影暴力批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世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暴力入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实际上,民族——国家包含了抵抗与压迫的双重性质。在民族主义的建构中,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内部的暴力和压迫。而在对民族——国家的批判中,也同时压抑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暴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1-118
农民工题材电影在中国现代化的想象和现实构架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转移过程为参照,农民工题材电影经历了农民工城市身份的切入、搭建和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这样的阶段划分更能体现出农民工城市逐步融入的现状,以及中国电影在其中进行的深刻的艺术投射和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冰 《学周刊C版》2014,(10):240-240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印度题材电影,印度元素贯彻了电影始终.电影的表达含蓄隐晦,内涵极其丰富.该片获得多个奖项,吸引了无数眼球.本文着眼于从印度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这部影片,试图探究其中的印度文化元素,以期促进对印度题材电影的文化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保罗·哈吉斯执导的电影《撞车》,是一部以美国多元化种族歧视为题材的电影。这个题材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它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密切相关,人们对它深恶痛绝却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撞车》这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巧合被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经历着歧视与被歧视带来的痛苦。这些基于民族和文化差异产生的猜忌和冲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也在精神上造成了伤害。影片最后流露出的温情,表达导演了对于消除多元化歧视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张宗昌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军阀,存在的错歧之处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即在于他的被刺问题上。对该问题的考订将有助于澄清历史事实,还张宗昌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聚焦民国时期电化教育学术发展,梳理发展脉络,总结学术发展规律。通过对从网络数据库、其他研究者以及实体图书馆等渠道收集的民国时期有关电化教育的期刊、著作、报告以及政府文件等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认为民国时期我国电化教育学术研究经历了幻灯教学理论的形成(1912—1932年)、中国特色五论电影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1932—1937年)、中国独特电化教育学术领域的形成(1937—1949年)三个发展阶段;是由幻灯、电影和播音技术推动的,由价值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构成的研究螺旋;技术更新与进步、教育思潮和理念的涌现、电化教育的实践需求是学术发展的三个动力;体现出紧扣国家社会需求、注重实践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自觉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期革故鼎新,其风俗革命的影响尤为深远。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头十年(1912—1921年)的礼制变革与民国成立前后三十年间(1902—1931年)的礼俗变迁以及二者的关系,指出其发展轨迹为始于变俗而终于变礼,变礼不易而化俗更难。民国初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礼制变革,社交礼制变革的特点是西化印迹明显。民国初期礼制变革的成效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化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在广大乡村、内地远未普及。与礼制相比,这一时期的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民国初期的礼制变革蕴含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秩序进一步被消解,并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3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比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更加系统和科学,但其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整部刑法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给司法活动带来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法制建设进程。本文从类推制度废除、“口袋罪”的分解、概念不清、自相矛盾、法条设计不当、渎职犯罪主体的变更、法定刑畸轻畸重、用词包容性太小几个方面阐述刑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云南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乐土。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多部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以政治性叙事、历史性叙事、情爱叙事、歌舞叙事为主要叙事模式,以期反映现实,形式与内容关联性强。近年来拍摄的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则更注重对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的表现和叙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建国初期17年中"峰回路转"后,又深陷文革10年的"政治膨胀",幸得在改革开放中"柳暗花明",终在21世纪走上"康庄大道"。政治教科书编写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从呆板木讷转向活泼明艳,从政治附庸向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在同一次土地买卖过程中,形成了正契与附契两份具有同一卖主、同一买主、在同一时间出卖同一块土地,有着相同中人代书人的土地卖契,正附两契的卖价之和构成该地卖价,这样的两份正附契称为孪生土地卖契。徽州的孪生土地卖契,据已发现徽州文书,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迅速发展于民国期间,具体表现形态有A、B、C、D、E五种类型。据抽样统计,民国徽州孪生双胞契中向政府呈验过的正契价与未向政府呈验的附契价比率为28.5%,呈验过的正契价与整个卖契价比率为22.2%。若用价格低的正契办理赤契,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可以少纳契税68.2%,民国期间可以少纳契税77.8%。民国徽州抽为样本的25对孪生土地卖契,皆是未缴纳契税、办过赤契的白契。这些表明,民国徽州的孪生土地卖契,主要是适应买主减少契税或者躲避契税的利益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历经清朝的“无心也无力”,民国时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新中国“有心更有力”过程。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已进入全方位、广覆盖、机制化的新阶段,中国人在海外已经有可靠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加强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研究对民国政府经营内蒙古、新疆诸省区的研究较多,对云南、广西诸省治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是,加强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研究,在史料、史实诸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挖掘新知,是当前近代边疆地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既是中国宪政运动历史发展走向的必然结果,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同时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领袖斯大林关于中国制宪问题建议发挥重要作用的结果。因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