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社会学脱胎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经历了两大发展时期:一为默顿的传统范式,一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前者主要研究科学的外围社会文化,后者则转向研究科学知识本身。二者整合起来形成了内外互补的研究局面。作为一种元研究的科学社会学既具有条分缕析、逻辑周密的特点,也具有科学史那样的历史感和丰富性,是科学元研究中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典范。科学社会学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科学的祛魅方面——对常识科学观的社会学颠覆,展示了另一幅科学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来自于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它从社会建构的纬度分析和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正确消解了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完全客观性进行了否定.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科学事实和科学论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室制造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使科学地位得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科学的哲学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夙愿和主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主张.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却对之进行了社会学的解构.那么,应怎样对待科学知识社会学呢?文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理解又拒斥,并且应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自然主义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将科学知识视为真理、实在等哲学观念而独霸对知识解说权的地位,同时建构了一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说明的恰当模式。与哲学家关注人们“应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社会学家思考的是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点的不同,致使科学知识社会学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自然主义诉求的实现需要借助具体方法的运用,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对自然主义的诉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经验主义方法、描述主义方法与之缠结在一起,共同寻求探索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夏平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和同事们猛烈批判了标准科学知识观,极力拒斥传统哲学的合理性、客观性等概念,强调科学知识不是决定于自然界而是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是社会建构的。他还同时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革命引发了科学认识论对科学绝对客观性的质疑。假设性科学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支持实用主义、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三种方法论蕴含的相对主义倾向使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合理性重构陷入困境,从而表明自然界无法对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之真伪做出单边裁决。由于范式转换缺乏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最终只能诉诸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做出民主抉择。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科学的实践过程再现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实践主体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磋商求同的民主过程。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社会学转向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建构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相比,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生产的本性、科学中的行动者、科学共识如何达成和科学的进步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一转向的原因:一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本身的矛盾,二是同一时期科学本身和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的经济学进路是继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科学论新的研究方向,它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科学活动社会维度中经济运行原则的重要性,主张用经济学方法论揭示科学认识的规律与本质。但这种经济学范式介入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还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主张与方法论仍是不确定性的,这源自于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解释与其规范性的张力并没有在这种新进路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0.
默顿和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科学研究模型。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单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则主要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维度视角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