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学界对此讨论也很多,但很少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其理解概念。本文以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为切入点,从解释学经验与解释学循环两个维度探讨其理解概念,揭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我-你"关系与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解释学的"我-你"关系体现了理解的内在发生结构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三种特征:历史性、语言性和实践性。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时代的积极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对解释学进行了本体论的转向。他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的有关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实践哲学——伽达默尔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践哲学是伽达默尔的一个重要工作领域。本谈话的意义不仅在于由伽达默尔本人阐发了其实践哲学的精髓 ,而且由实践哲学这一视角洞开了其哲学解释学的幽密 ,这就是对话精神。换言之 ,其实践哲学的“一体性”和“社会理性”即意味着其哲学解释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三、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一)经验的普遍性作为哲学解释学,本世纪经历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这一转折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解释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变成了本体论问题.这个转折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但在他的基础上将本体论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完整地、系统地加以详细论述和说明的却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伽达默尔(1900~)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深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德国解释学在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转变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清理和解释前人不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时间距离提到了重要位置,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同时阐发了它的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间距”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间距”具有时间、空间、方式等特征。“间距”在解释学理论中造成主体间性的中断;是解释的中介;为视野融合提供了一个区域;在“间距”中,本文的意义得到了不断的过滤与展现。本文试从《诗经》的历代解释中对“间距”的作用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8.
语言问题是伽达默尔解释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从伽达默尔的语言观正确看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观点,赞同用“文明对话”来解决文明间的冲突。基于伽达默尔语言观的视角来分析“文明对话”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译论中“作者本意”、“作者的权威性”和“终极译本”的概念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11.
对对话的重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项基本特征,也是哲学家伽达默尔本人的个性所在。他对对话理论的强调不仅是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要求,更是他作为西方20世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性格使然。在他看来,对话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语言只能存在于对话之中,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往能力的衰退,我们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对话能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一种善良意志的探寻,来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并通过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实现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善。  相似文献   

12.
牛军 《阅读与鉴赏》2007,(12):31-32
伽达默尔从对艺术经验的考察出发,建立起本体论的解释学,即他研究的是一切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而不是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这样就保证了审美理解与其他理解活动有着相同的规律。解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艺术真理的理解,或者说,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问题的研究是哲学性的,它本身就是解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贯穿这三次思想转变的是伽达默尔对亚里斯多德实践智慧伦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真理与方法》作为伽达默尔的代表性哲学著作,更为典型地体现着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伦理学特点.借助国内外专家的哲学解释学研究成果,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对话的重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项基本特征,也是哲学家伽达默尔本人的个性所在。他对对话理论的强调不仅是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要求,更是他作为西方20世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性格使然。在他看来,对话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语言只能存在于对话之中,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往能力的衰退,我们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对话能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一种善良意志的探寻,来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并通过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实现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善。  相似文献   

16.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将当前视界同过去视界相结合的状态称为视界融合。坚持理论流派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方向,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坚信一种理论而排斥另一种理论,在不同理论流派的撞击、解构、重建、创新过程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新境界,是语文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文本是课程要素互动生成的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互动因子。文章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为理论依据,解读文本的历史性和生成性特征,并从哲学解释学的几个概念人手来构建新的教学文本观,以期为课程组织系统的生态构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源头的探究,大多数论者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很少从德国古典哲学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中寻根究底。本文以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的构成、黑格尔辩证法与“效果历史”意识的关系为例,说明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对其哲学解释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人文领域,伽达默尔是名家,其《真理与方法》是名著。大家知道,哲学演绎是教育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教育学者很快就以它为方法论来思考教育问题了,人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反思性实践”“对话”“生成”等话语都与这有关。伽达默尔的理论可谓教育学者的宝贵资源。不仅如此,在专业哲学家很少直接论述教育的当代语境中,伽达默尔难能可贵地“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