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微 《上海教育》2007,(5A):2-3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高三年级的同学都在进行紧张而有序的复习,而在这一紧要关头,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却在各地部分高三年级中回响,那就是某公司不惜工本,大力兜售的一套名为《高考试题揭密》的“神秘”试题。公司在宣传广告中称主编有“9年高考命题经验,不但成功预测了2006年和2005年高考试题,而且圈定了2007年高考数学最后三道大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周房安 《广东教育》2006,(10):52-54
从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来看,不难发现:一是试题向新增内容倾斜,与新增内容相关的试题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二是高考热点试题聚焦在向量、导数、概率为纽带的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函数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是常考常新:尤其是导数加盟后,拓宽了高考对函数问题的命题空间.因此,在导数与函数知识的交汇处命题进行能力考查,将是2007年高考命题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趋向.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以考查函数的性质和导数极值理论、单调性质、几何意义及其应用为目标,是高考导数与函数交汇试题的显著特点和命题趋向.为此,笔者对2006年全国相关省(区)高考数学卷中关于导数交汇性的经典考题进行解析,并归类与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陕西卷)第25题。源于静电演示实验。不失为一道好的新颖的试题。但笔者认为,此题的条件和答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周胜群 《物理教师》2007,28(10):60-61
高考试题要求立意鲜明、情境新颖、设问巧妙,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不少试题是命题者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已有的试题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转化为新情境下的考查内容,以区分和鉴别不同考生的能力水平.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25题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命题范例.该题的测试目标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作图能力.笔者通过比较研究,认为200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25题是根据2005年江苏高考物理第17题推陈出新的一道好题.下面将这两道题对比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试题是考查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因此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和青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此类试题不断踊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研究此类试题命题特点,有助于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领悟其解题规律.本文对2007年高考中的创新型试题作一简要评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回顾2006年、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对正态分布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正逐渐热起来:从2006年只有1个省市的试题对此进行考查,上升到2007年有4个省市的试题对此进行考查,如表1所示.可以预测,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正态分布这一知识点将成为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7.
肖剑 《物理教师》2007,28(8):59-60
江苏2007高考试卷中第12小题是一道实验题.由于试题的命制者的疏忽,试题的命制及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均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客观分析以便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笔者撰写此文,并以此与省内同行交流.1实验试题及命题者提供的答案试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月刊》2007,(3):F0003-F0003
本着服务教育、为教育出谋献策的宗旨,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在成功举办了2005、2006高考报告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11日在杭州召开“浙江省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信息报告会”,特别邀请我省高考阅卷组的专家及省内资深命题专家及教学第一线对试题有研究的知名教师,总结、评析2006年高考,预测2007年高考命题的思路与走势,提出2007高考复习的应对策略,为中学高考各科复习做好冲刺的准备。本次报告会分九个学科进行全方位研讨。诚邀广大教师参加这次交流盛会,希望您能够把握机会,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参与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平 《广东教育》2009,(7):115-116
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分析2009年试题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可以为明年的高考复习和命题提供一些前期思想上的准备。笔者就2009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作一点分析,以供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0.
从1999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一道《诚信》的话题作文试题以后,不仅全国每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连续采用了这种式样,而且这种式样还被迅速地推广到了全国高中各个学段的平时考试中,甚至各地的中考的试题也在模仿这一命题式样,就连今年第一次试行高考自主命题的11个省市,语文试题  相似文献   

11.
辽宁自2006年实行新课改以来,经历了2009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设计完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大纲的要求。比较2008年的英语高考试题,2009年试题难度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型上,其它题型难易度相对稳定。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01年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尝试使用多套高考数学试卷.到了2007年,高考试卷仅理科卷就达到了20套之多.而编拟高考数尝试题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尽管命题者在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各省市自身科研、师资等因素的限制,疏漏现象仍时有发生.而命题失误的定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答案值得商榷之处、题干本身存在的问题、试题设计存在的偏颇性问题、题目设计技术问题和难度问题等.本文试以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中一些命题的失误现象为例加以剖析,以引起命题者和教学者的注意,避免或减少此类失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杨利平 《物理教师》2008,29(3):61-62
近几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欣喜地发现一些创新题型的出现,可见高考创新命题思路已成为了热点.其中2007年高考物理(上海卷)第16题就是一道具有创新立意的试题,下面以此题为例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刘振华 《学语文》2006,(5):25-26
一、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出现的背景 1、“教育部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政策,使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的出现成为必然。 至2006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进行了语文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要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为主旨,而各省命题人不可避免地又要在高考试卷中打上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基础题份量足,综合题难度大.笔者认为,这也许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因为如此设计可以让大部分学生获得基础分数,保证高考平均分达到一定标准,又可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英雄有用武之地".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曾说,"要想高考获高分,必须重视综合题"已不无道理.事实上,综合题往往知识容量大、能力要求高,能够综合考查数学思想与考生的创新能力.解高考综合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但可以从把握热点、重视情感、夯实基础、消除定势与适当拓展等方面进行突破,掌握解决策略,增强应试信心.下面结合各地数学高考试题进行简要剖析,以飨读者.1 加强归纳总结,把握"命题热点"2006年与2007年部分省市高考理科试题最后2道题的考查内容如表1.  相似文献   

16.
<正>"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因此由课本例题改编而成的高考题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2007年高考陕西卷理15题就是这一类型的试题.下面笔者对此题作一些探析,借此引起大家对课本例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丁生军 《新高考》2007,(7):100-104
自从江苏省高考单独命题以来,对于高考试题是否突出江苏区域地理部分一直是江苏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单独命题的第一年,2004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的最后一道综合题,以20分的分值考查了江苏经济发展的条件评价问题,更加印证了广大师生的猜想。这以后关于江苏区域地理的复习各种讲义便层出不穷。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相似文献   

18.
姜启时 《招生考试通讯》2007,(3):I0001-I0002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放历史,详细对照2006年《考试大纲》及其在2006年高考试题上的体现,不难找出高考命题规律.以确定2007年备考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凌云志 《中学教研》2008,(10):34-35
案例1笔者在与高三教师谈到“数学高考复习”的话题时,教师反映:学生在解答2006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题最后一道题时,竟然全班无一人能得满分.叹息之余,教师翻开试卷与笔者共析其因.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简称)对数学学科的考查确定了总体上的要求,是高考命题及考生复习备考的纲领性文件.《考试大纲》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新思路,较之以往也有不少的变化.在此,笔者结合新(考试大纲》就近年来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与展望,期望这能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备考后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与强化对相关考点的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