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客家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番”①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导致了客家华侨移民南洋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决定了他们出洋的方式;务实经世观念使“性喜读书”的客家人不拘泥于“仕途”而能趋利出洋;经济价值观念的演变则使客家华侨和侨眷的经济生活普遍较优,并成为推动客家人“过番”的重要因素;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也让客家男人放心“过番”。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是客家人走向世界并形成世界性民系的重要时期,近代时期客家人“过番”的原因主要源于内部生产力贫乏带来的经济压力,“过番”成为时人公认的最佳谋生途径,客家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代时期客家人“过番”有直接的决定性意义,工商业发展、客家人的家庭血缘观念、客家的生活习俗以及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等都与客家人的“过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客家人原是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广东的客家人与中原民族同出一源同生一根,他们因战乱和天灾经历数代辗转迁到广东东北部山区生活。梅县则是客家地区的中心。由于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代表,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己自成体系,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比较,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书面语语法虽然差异最小,但口语语法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就梅县话口语语法的特殊规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梅州客家人大多数是从宁化搬迁出来的。宁化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梅县话为准)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了137个日常词汇,试将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词汇特点进行比较,揭示客家人原祖居地与迁徙地客家话的部分词汇变化规律,从而探求两地客家方言常用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命名理据。  相似文献   

5.
祖先是根,儿女是叶;无论儿女走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一部客家史,就是一部不断迁徙的历史;客家人,带着思念(“祖先崇拜”)行走;“木本水源”(“根文化”)千年延续,传承至今,有利有弊。“从远方走来”“在路上”的“客家人”如今“出路”何在?“我本客家人”,详考广西北流文川李氏家族祖先崇拜现象,结论如此: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客家地区发展利弊,妥善处理传统与发展关系,正确引导祖先崇拜文化,努力构建和谐新客家,这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7,(3):12-18
明清以来,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是无奈之举。"过番谣"反映了客家人的这种心路历程及其泪痕。程贤章的《挽水西流》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为去南洋而抛妻别雏的悲惨境遇与诉苦、诉情和异地生活的情形,体现了客家华侨集体记忆在形成客家移民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它真实地反映了客家华侨在异国他乡生活创业的艰难历程,也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重现客家华侨对故土文化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梅州,清代称嘉应州,地处粤东北地区,现下辖梅县、蕉岭、丰顺、平远、大埔、五华六县及兴宁市。这里是客家人主要的居住地,也是海外客家人的故乡。与许多岭南地区一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是一个炎荒之地,朝廷官宦贬谪之所。自宋代起,这里始设书院,教化得以兴起。到清中叶时,文风达到顶峰,成为整个岭南的“人文秀区”。这种文教昌盛,一枝独秀的态势,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故此,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  相似文献   

8.
略论客家人在东南亚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从四方面论述客家人移居东南亚国家700多年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阐述客家人是南洋各地开埠的元勋功臣。它通过罗芳伯在印尼创办“兰芳公司”、叶亚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埠、李光耀在新加玻民族独立和建国所起的作用等事实,说明客家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开埠立下的殊功。其次简论客家人是发展繁荣南洋经济的支柱。在开发地下、地上资源和引进外资技术,促进南洋经济发展与繁荣担当重要角色。再次简议客家人是向南洋传播中华文化的旗手。最后略谈客家人与东南亚各国各族人民一起,改变了南洋面貌。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客家人在东南亚创办了学校,宣传中华文化,培养华侨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客家籍侨领在华侨学校的创办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办学宗旨看,培养华侨人才是大多数华侨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首发式”于8月15日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我国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29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侨实验学校”)正式建校。华侨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区委区政府办满意教育的期许,面对学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求索、探寻、实践与创新,最终找到华侨实验学校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厚实人文华侨,打造精品华侨,创新特色华侨,最终构建和谐华侨。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在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省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家侨民中广泛使用,使用人口将近一亿。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从秦汉起开始辗转南迁,历经千年。客家人南迁以后,坚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信念,保持着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相似文献   

13.
自清代客家人意识展现以来,客家人对用于指称他们的词语皆极为敏感。进入民国,因谈论客家引发的说客风潮就有三次。《逸经》杂志因发表一篇小文引发“畲”“客”讨论,它成为民国因说客问题引发的第三次大风潮。在这次风潮中,客家人对其中国性的强调得以再次阐扬。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客家人研究领域,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纷纷被纳入“客家人”的范围。从学者们所提出的“客家人”概念的内涵界说可以看出,很多“客家名人”并不应该列入“客家人”范畴内。本文仅以唐代名将郭子仪为例对“客家名人”的属性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5.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华侨华人学生口语能力较强的特点,设计了由“意”到“言”再到“文”的“说(听)、议、写、改、评”五环教学法,进行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9,(2):16-21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从"过番"到达东南亚国家而成为居住国华侨的时候起,两种文化(文学)就不断交流与相互传播。即使在"海禁"时期,海外华侨凭着这份少有的执著秉性,依然守护着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薪火传承,浴火重生。客家华侨拥有着未来的光明与希望。客家文化、文学与东南亚南洋诸国的文化、文学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地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传播,也为当今"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百节年为大”,自唐宋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把农历“春节”视为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过年”的热闹与繁忙中,透着客家人浓浓的乡情,对祖先深深的缅怀,对生活无限的感恩。这就是客家人过年的“年味”。  相似文献   

20.
桂文 《广西教育》2008,(12):5-5
3月18日上午,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到全区各县(区)、乡(镇)初中学校开展的2008年度招生宣传“大篷车”活动,在广西华侨学校举行厂简短的启动仪式之后,12辆满载中职招生宣传队员的“大篷车”分别开赴全区各地。本次“大篷车”招生宣传活动将持续至3月2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