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译刍议     
王得后先生在《〈鲁迅译文全集〉终于出版了》一文中提出两点:一是研究鲁迅的人是非读《鲁迅译文全集》不可的,二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人也是不可不读《鲁迅译文全集》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在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项下去研究别位译者,别种译著;只有涉及鲁迅,第一点才可以单独提出。  相似文献   

2.
天香,王安忆著,台湾麦田出版社,2011风从海上来,海上一阵阵"天香"。在上海,今年几乎是《天香》年,《收获》一二期连载,《东方早报》打头的采访,《上海文学》第三期的访谈录《访问〈天香〉》,是王安忆与钟红明的对话。4月份,《天香》台湾麦田版甫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一气编发了两篇重量级的书评,王德威的《〈天香〉:王安忆的上海"考古学"》和张新颖的《一物之通处处生机》。  相似文献   

3.
阴艳 《新闻前哨》2011,(9):79-80
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在中国新闻界、影响全国的事件。1967年1月,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相继被各自报社的造反派夺取了领导权。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2月8日发表通讯《"一月革命"的号角——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生一个月》,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的作家,虽然自出生起便远离了故土,但印度文化一直根植于其成长期,以至于V.S.奈保尔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印度文化特色,甚至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谢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本文将就V.S.奈保尔的代表作《抵达之谜》来探寻印度文化在其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作者本人的印度身份。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与中华书局两位编辑同仁张忱石、许逸民合作,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选辑有关唐人传记之书八十六种,其中即有《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我们在采用这两书时,将两书互校并与他书比勘,发现人名讹误者甚多,后就由我起草,合撰《两〈唐书〉校勘拾遗》一文,刊于《文史》第十二辑(1981年9月)。此文就两《唐书》之人名错误及互异,举有八十馀例。此后,八、九十年代间,又见有若干论文谈及两《唐书》之误者,如卞孝萱《新版点校本〈旧唐书〉校正一百例》,丁鼎《两〈唐书〉校读札记》,吴在庆《读新旧〈唐书〉札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8.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9.
一个特立尼达的印度人,一个英国的特立尼达人,一个后殖民世界的知识分子,一个没有根的“边缘人”,拥有这样复杂的角色,并走遍了亚非、南北美洲的伊斯兰国家,奈保尔是多么幸运,又是何其不幸。他得以以独特的、尖锐的洞察力详审后殖民时代的社会和第三世界国家,表现出“令人疼痛的幽默和严酷的现实性”。或者换句话说,是“含泪的笑”。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译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可以算是诠释奈保尔的非常恰当的文本,它奠定了亲保尔在英语文学世  相似文献   

10.
8月17日是奈保尔的生日,对于一个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来说,70这个数字已经不会再有什么负担。此前奈保尔先生获得了英语文学几乎全部重要奖项并被伊丽莎白女王册封为爵士,在上个世纪末美国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中,也有两部作品列入其中(在世的其他作家只有索  相似文献   

11.
先请大家读一读下列的书评标题(题目): 叶圣陶:《读〈野火春风斗古城〉》吕东明:《颇具价值的〈竺可桢日记〉》西波:《〈危城〉读后》张守仁:《〈十月〉,永远是金色的》。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列宁:《一本有才气的书》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林默涵:《了解·借鉴·自强》陈涵胜:《“桃花潭水深千尺”》。上面的书评标题分成两组,都是采用了单标题的形式,头5篇  相似文献   

12.
《把一切献给党》是20世纪50年代史传文学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部传记小说,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作者吴运铎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笔者珍藏着《把一切献给党》这部著作的第一版和第三版。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它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热情指导下,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将《史略》译成日文,后由鲁迅用日文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一九三五年七月,由日本赛棱社出版。日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写的大量书信当中,致日本人士的书信是占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现存的将近一百封信,特别是写给《中国小说史略》的日译者增田涉和日本女歌人山木初枝的书信,对研究鲁迅在三十年代的思想和生活,都很有参考价值。早在一九五二年,上海出版公司就出版了吴元坎翻译的《鲁迅书简补遗(致日本人部分)》。一九七五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林林翻译的《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同年该社又出版了李芒翻译的《鲁迅〈阿Q正传〉日译本注释手  相似文献   

15.
业界博览     
书界深情“回望鲁迅”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批鲁迅专题的新书,受到广泛关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回望鲁迅”系列图书,将差不多一个世纪里东西方文化人士描述和研究鲁迅的文字有选择地汇编在一套丛书里,使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郜元宝新著《鲁迅六讲》从“心学”角度研究鲁迅,别成一家之言。郑家健《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鲁迅解读丛书”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了曾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王晓明教授的《无法直面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孟秋君 《出版参考》2007,(8S):39-39
进入2007年,在图书界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一是,著名学者于丹女士陆续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发行销售方面连创新高;另外一个现象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在广大读者的关注下也刷新了图书发行量的新记录,不足一月销售量已破11万册大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鲁迅著作的版本武德运(摘自《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著作等身的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的著作,是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鲁迅写作的小说共33篇,分别收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从1923年《呐喊》出版开始,三个集...  相似文献   

18.
《湘山野录》《续录》和《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是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僧人文莹所撰,多记宋太祖至宋神宗时期的掌故,间亦涉及五代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中曾采拾该书的记载,足见其颇有史料价值。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该三书的点校本一册,不久,先后有钟振振同志撰《读(湘山野录)札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60期)、薛正兴同志撰《〈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本补议》(同上刊物第199期)、李裕民同志撰《〈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汽车     
高兴 《兰台世界》2012,(7):17-18
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细小物象,他三言两语的戏谑、讽喻又往往道破事物的本质。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物——汽车,探讨鲁迅与"汽车"的精神联系,揭示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一、中国文人的"汽车"情结——从梁实秋的创伤记忆谈起梁实秋曾在《关于〈胡适的汽车〉》中回忆《萌芽月刊》对他的批判之辞[1]198,大意是攻击他"每天坐着一辆汽车到学校去授课,那部汽  相似文献   

20.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英时先生在1994年12月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收进了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者在对二书进行仔细互校之后,得出结论:郭沫若所著《十批判书》有大量抄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现象。我第一次读到有人说郭沫若抄袭他人著作,大吃一惊,心想“大学者还做这种事情,那还了得”。但仔细一想,也不一定确有此事,自己也有心想把两本书拿来互校一番。《十批判书》我是读过的,但《先秦诸子系年》却无缘得见。看来这个问题是有疑问的,可我则只能存疑了。没想到今年却见到两本书都收入了有关这个事件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