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为研究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提供语言学的方法。首先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有特征、可能特征和不可能特征三个概念,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形式。然后进一步论证所有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在语言层面上的表面都是为了接纳一个不可能特征,并且分析了“零距/有距”、“隐含/显现”、“直接/间接”、“正向/负向”四种接纳的语义方式。最后,从辞格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出发评论了修辞研究中割裂装饰与本体的传统观念与“功能即形式”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
借代和借喻是英汉语中两种重要的修辞格,由于二均涉及词义的转化,因此两种辞格容易混淆。本指出了借代和借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阐述了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两所构成的客观基础,两中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两的转换方法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比喻这一辞格在成语中广泛被运用,通过形式的缩略,本体、喻体、喻词三者之间的隐现情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成语即比喻类成语。论文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比喻类成语的反喻、倒喻、较喻三种变式类型及其与夸张、比拟、移就、借代、通感等辞格的兼用情况做分门别类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挖掘修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许嵩歌词运用了多种辞格类型,如比喻、比拟、拈连、反复、移就和量词移用等,比喻分为:明喻、有暗喻词的暗喻、同位式暗喻、偏正式暗喻、主谓式暗喻、借喻。比拟分为:以物拟人、以物拟物、以人拟物。拈连分为:全式拈连、略式拈连。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移就分为:移人物性状词就抽象事物、移颜色词就本体。不同的辞格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格式和语法功能。各种辞格的运用丰富了许嵩歌词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5.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6.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语法结构都为偏正式短语。移就的基本构式为:移词+的+本体;偏正式暗喻的基本构式为:本体+的+喻体。二者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移词"和偏正式暗喻"本体"上,二者的句法功能均是充当定语。区别特征包括词性、语义指向、与中心语的搭配关系、语法关系等。兼类词的产生使得二者更加难以区分。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修辞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特定的修辞效果、特定的结构格式、特定的心理形成机制、适应主旨情景。  相似文献   

7.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本来并不难分辨,但何以这些年来还在不断探讨?主要关键是对其内涵未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这里试将愚见再阐述如下: 首先,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原来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借代的本体与代体是血肉相联的一码事,一般代体都包容于本体之中。其次,一般说来,借喻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则可化为“本体中有代体”的格式。当然,也有例外,少数借代句倒过来,可化为“代体中有本体”的格式。如“大人应有大人的  相似文献   

8.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静 《现代语文》2009,(8):73-74
"作为认知特殊手段之一的辞格首先投射为一定的构式,辞格构式是通过对构式的常规规则的偏离生成."本文就这种偏离以何为度,多大程度的偏离可被接受,针对"对构式常规语义规则偏离构成的"这一类辞格(仅限其中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结合例子,试用格式塔"同形说"以作探窥.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构式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构式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1.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非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和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考察,指出了修辞学中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理论解释明喻及其语义时有两方面的不足:一、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表示的是具体概念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概括力过强;二、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或其中的一个成分表示的是抽象概念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明喻的编码和解码与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或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相似性并不能解释明喻所表示的语义。  相似文献   

12.
移就辞格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就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其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具有简练含蓄、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分析移就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移就偏离常规的程度和不同的语境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增词法等多种灵活处理移就辞格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1、比喻词格和比拟词格的逻辑结构;2、它们的相互关系;3、它们在认识论上的特点。一比喻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辞格之一。比喻的逻辑结构应分为四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和喻点。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从形式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点:体现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的词语;如果是反喻,那么就是从反面强调本体和喻体不同  相似文献   

14.
移就就是将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置于另一事物。本将移就辞格分为三类;一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上;二是色彩词语的移用;三是量词移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用"三个平面"、"小句中枢说""篇章语言学"等语法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归纳、概括比喻各要素的"条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认知或语义上说,比喻的各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句法表现上,除了喻体,其它三者均可隐可现。就构成材料看,本体和喻体趋向一致;就句法功能看,二者常常成对出现。就语法性质而言,喻词有动词、助词,有的正在介词化中。另外,本文还对比喻进行了另类划分,如根据本体和喻体的性质或者说构成材料,把比喻分为"物喻"和"事喻";根据喻词的使用和隐现,把比喻分为全喻词比喻、准喻词比喻和零喻词比喻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英汉“移就”侈辞格语义特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论,介绍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语言特点,提出了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阐述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修辞格是英语修辞学的重要内容。按照其不同特点,可将修辞格分为三类:语义修辞格、结构修辞格和音韵修辞格。明喻、隐喻、类比和讽喻都是语义修辞格中建立在相似基础上的辞格,体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极易产生混淆。另外,四种辞格彼此之间又存在细微差别,正确把握这些差别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和翻译能力有很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意象常常以修辞格出现,用于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本文运用修辞学的理论,分析动物意象构成的各种辞格,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借代、拟人、摹声、用典等,并对其辞格类型进行对比与讨论。两部戏剧作品在动物意象和辞格上存在不同,这是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比喻复合词的本体、喻体从概念层面可分别被归入不同的语义类别,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表现出特有的分布规律。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造词能力不同、在比喻复合词中的搭配规律不同、与比喻点的对应分布特征不同,这体现了语义类别对本体喻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词过程中人们对本体、喻体选择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杨成虎 《考试周刊》2011,(57):33-35
移就修辞格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形容词是最常见的转移修饰语。该辞格表面上看似乎有违常规,但能产生生动简洁、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本文探讨了英语移就修辞格的主要特征、语义结构类型及其汉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