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
两汉语类文献部分延续了先秦记言、编言传统,但由先秦的重在编纂向重在撰述转化,从而显示新的文献生成方式。从文献编撰及功能角度来看,两汉语类文献可划分为奏疏体、经解体、纪传体、模拟型、编纂型、混合型等类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延续先秦时期问对体、事语体等形态,并极大地发展了专论体;专书"语体"则创制纪传体、拟语录等体式。由于篇章"语体"与专书"语体"的多缘关系,两汉语类文体又呈现复杂的文体形态。整体言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大抵只是继承先秦传统,其中只有专论体得到跨越式发展;然而两汉语类文献在专书"语体"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纪传体的综合性较国别体有质的飞跃。因此,在早期语类文献演进过程中,两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两汉语类文献无论是生成方式还是文体形态均有着自身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萧子显的《南齐书》,保存有不少重要的诗学文献。除了对"声律说"的考论外,这些诗学文献还涉及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礼仪制度的关系。以民间歌谣和纬书廋语反映易代之际的历史变革和歌颂萧齐王朝的丰功伟绩,采用《诗经》为祭祀礼仪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优美的骈文描写"三月三日曲水诗会"的盛况也是《南齐书》诗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南齐书》中有关诗歌与政治历史变革、诗歌与礼乐制度关系和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域研究齐梁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南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文本有大量关于"体"的论述,他在"文体解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文体观念,他的文体思想很丰富。可后人对《文心雕龙》文体之"体"的认识产生了很多混乱,学界对刘勰文体观念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与缺憾。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提出了体制、体貌、体要、体性四要素一整体说,并对它们之间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槐轩杂著》与《槐轩杂著外编》均为刘沅文集,《杂著》四卷,《外编》四卷,共八卷。《杂著》由刘沅亲订刊刻,《外编》则是由刘沅孙刘咸炘编撰而成,文集体裁广泛,包含序、说、考、辩、记、论、书、祭文、墓志铭、墓表、传、杂著等文体。其中碑记文、考辩文内容多与蜀地文化有关,对保存蜀地文化、传承巴蜀文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寻根》2020,(5)
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己亥秋日,在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欢庆氛围当中,王钢兄的新著《中原文献整理史稿》杀青告竣,行将付梓,令人欣慰。通读之下,不忍释卷,应作者之嘱,聊述观感,附于骥尾。王钢兄天纵逸才,出身于文化世家,徜徉于书海文府,与我亦师亦友之间。1988年,当我刚刚入行出版之际,他的大作《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已经问世,甚见功力,颇得时誉。  相似文献   

7.
红楼酒令     
《寻根》2017,(1)
正酒令是酒席上助兴之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行令饮酒",即酒席之上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对诗联句或进行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酒令起源于春秋战国,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所谓"觞政"就是酒令。明代王志坚在《表异  相似文献   

8.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9.
袁刚 《华夏文化》2009,(1):7-10
《孟子》七篇,共三万两千来字,从语言风格分析是孟子自撰,朱熹即持此观点,司马迁也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说有其弟子参与编撰或根本就是弟子编撰,如韩愈即主此说,也有些证据,如文中出现了孟子死后才有的王公谥号,当是后学改定。《孟子》是论说文,对自体,很严谨,逻辑性很强。不像《论语》为语录体,弟子追忆,全无逻辑性,多格言警句、道德箴言。我认为《孟子》真实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孟子亲撰,弟子在传授过程中或有所改定。  相似文献   

10.
<正>纵观《荀子》一书,引用《诗》《书》等文献的频次很高,其中一些篇目又兼记录孔子、曾子以及诸门人弟子之语,为后世研究儒家经典和早期人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在学界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然而,其中又有一类引作"传曰"的文献,其来源和性质都不甚明了,在《荀子》书中这类引文多达二十条(有两条引文在不同篇目中重复出现,故实际引文数量为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国内及日本皆曾喧嚣过一阵子“屈原否定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屈原的事迹本不够清楚。屈原的事迹虽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及刘向《新序》等予以记载,但是,毕竟不直接见于先秦史料,也不见于对战国史作了系统记载的《资治通鉴》。而《史  相似文献   

12.
梁"四萧"宫廷文人集团中,萧纲一派的集结,可能是宫体诗产生的直接原因。萧纲授意主编的《玉台新咏》,标志着宫体诗地位的正式确立。《玉台新咏》的编撰,不仅仅是出于文学考量,其间有着政治驱使。萧统为首的《文选》编撰集团,是促成萧纲文人集团创作、编撰宫体诗的最直接反动力。萧纲能顺利抓住继承太子的机遇,得力于依靠宫体诗而成功实现韬光养晦。《玉台新咏》以武帝诗列首,映证萧衍对宫体诗的默许和对萧纲皇太子地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根本看法的总结和概括,其核心是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创造的事物,具有各异的特色和大致接近的旨趣。"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作Culture,德文作Kultur,俄文作кулвтура,它们的词义均源于拉丁文Colere,本义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指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等。日本学者译介此词时,借用古汉语中表示文治教化的"文化"(刘向《说苑·指武》)一词,后经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新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4.
陈元 《寻根》2021,(2):124-129
2013年,顾宝林先生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民间流传欧阳修之佚文〈郭氏族谱序〉辨伪》一文,就欧阳修撰写的《郭氏族谱序》之真伪进行了考证。他得出结论说,在缺乏新的可证文献之前,《郭氏族谱序》应是一篇伪作。2015年,郭一明先生在《寻根》杂志发表了《欧阳修〈郭氏族谱序〉辨析——兼对顾文剖正》一文,对顾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一一辩驳,并认定欧阳修为庐陵(吉州的古称)郭氏撰写的《郭氏族谱序》是千真万确的。  相似文献   

15.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随着笔记小说的丰富积累及出版业的繁荣,不少小说家在笔记小说的文体上进行诸多尝试,体现出笔记小说发展中求新、求变的一面。晚明笔记小说在编撰形式上多采取丛编、汇编与增补、摘录的形式,将前代和同时代的作品进行重新分类编辑。张丑的《名山藏广记》则突破性地以史书体例来结构小说。此外,"笑话"创作形式的变化和叙议结合的风格,"小品类"笔记小说"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个性化的内容,《续耳谭》"以简御繁"的叙事策略,都是值得注意的文体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龙晦道教在古代号称"杂而多端",作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经王明先生加以整理后,为它写的《合校序》文中,也说《太平经》"全部内容多而且杂,杂而不纯"。王先生从宇宙观、认识论、社会思想三方面举出《太平经》里"自相矛盾的言论...  相似文献   

18.
《周易》在中国经籍中最富有哲学意义,影响深远。相传孔子老而喜《易》,作《易传》,近人多怀疑其说,然而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竟能证明孔子与《易传》确有密切关系。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子思子》已佚,尚有四篇存在《礼记》书内,其思想及所载孔子论《易》语,均可与《易传》印证。荀子也以《易》学著称,其学来自年辈和子思相若的馯臂子弓。《荀子·天论》的思想本于《易传》的《繋辞》,在《大略》中还直接引用《彖传》、《说卦》和《序卦》。继荀子之后,汉初的陆贾、穆生等都精于《易》学,他们或久居楚地,或本来就是楚人。这为流传在楚地的帛书《周易》经传提供了历史背景。帛书的发现和下面两篇文章的论述说明,《易传》绝不是晚出的作品,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不可离开《易传》。  相似文献   

19.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0.
陈传坤 《寻根》2012,(4):91-97
关于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从明代初年到现在,有四种说法。一是罗贯中独立编撰;二是施耐庵、罗贯中合作完成;三是施耐庵自己创作的;四是当代学者提出来的,认为这是一部积累型小说,是经过民间艺人口头加工、书商编纂整理、文人最后润色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