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揭示了魏、蜀、吴三国各自不同的战略方针,且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为后世提供了斗智优于斗力,知己知彼、攻其不备,用兵攻心为上,团结一切朋友、孤立主要敌人等战略思想,是历代兵鉴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陈春晨我们此次老子思想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有现代价值。比如,2500年前产生的儒学,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  相似文献   

4.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杨慎著作的总体数量虽有一个大致结论,但还有遗漏。已经亡佚的升庵著作,不少条目还保存在其他文献中,并未受到关注。我们从《蜀中广记》中发现了《琼屑》《蜀志补遗》《蜀志补罅》《写韵楼记》《舆地碑目》等书约八十多条佚文,对于收集整理杨慎著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承唐启宋的历史时期。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此全国战乱分裂之际,前、后蜀文化保存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文明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由于前、后蜀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前后蜀文化在唐朝奠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前后蜀文化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五代文化发展的水准与高度,而且对于宋初的文化重建工作及其宋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某些文化领域(如民俗文化)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7.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在继承前代采莲舞的同时亦有新变,道具装饰华丽精巧、舞台构思新颖独妙、场面气势盛大恢弘、技术设备先进高超、致词长歌等程式设计,为宋代队舞《采莲舞》的定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蜀后主王衍喜舟戏、崇道教,尤好宏大奢华的聚会及演出,故创制了带有道教情韵的大型队舞《折红莲》,此舞或代表了前蜀乐舞的最高成就。《折红莲》在后蜀宫廷曾多次演出,经雅化后,与《回鹘》队舞等一起,随入宋的官员及乐工传至北宋宫廷,推动了宋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成熟、丰满时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宋真宗时期,既重视民间传统节日,又新创5个官方节日,增加了宋代节日数量,丰富了宋代官吏们的节日生活。在国家因事设节、完善中国古代节日“官民”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开创之功,对后世乃至我国现代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鉴·唐纪》的编撰并非衍两《唐书》本纪之文、合其志传为一,而是将唐代列朝《实录》作为其参考、引用的核心史料。司马光采取了独特的方式处理《实录》史料,既以《实录》标目、直接引用《实录》、辨析《实录》中的曲笔与错误,又对《实录》中的部分曲笔采取了保留态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处理,《唐纪》比《实录》更胜一筹:纠正了《实录》中的曲笔、谬误的记载,其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删去了《实录》中冗长、重复的部分,《唐纪》能够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司马光依据其落脚历史与现实的一家之言改造《实录》所记,确保了《唐纪》所载内容能够符合史学资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与清代史学新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之一.他用毕生心血结撰成博大精深的<文史通义>,以"六经皆史"为纲,以"史学经世"为宗旨,对清朝乾嘉时期盛行的考据学风进行了尖锐、全面的批判;在批判中建构了以"史学经世"为指归的新史学体系;<文史通义>及其编修的方志是他史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深悉社会现实、承继浙东史学、明辨器道关系是他史学勇气和史学理论产生的三大根源.  相似文献   

13.
正《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过往的庄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其对道教丹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内在联系。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开头部分写道:"他的哲学思想不仅是我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也逐渐内化,成为我内心世界的重要部分。每当人生跌入困顿之谷,庄子的理念总是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支撑我继续前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修订版序  相似文献   

14.
朱清如 《华夏文化》2000,(3):19-20,12
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修史堪称发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高潮。纪传体“正史”大量涌现,计有《晋书》130卷、《梁书》56卷、《陈书》36卷、《北齐书》50卷、妇《北周书》50卷、《隋书》85卷、《南史》80卷、《北史》100卷,共八部。除“正史”外,还有纪传体国史和编年体实录问世:  相似文献   

15.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朱鴻林 《中国文化》2012,(1):95-112
一引言 梁启超(1873 1929)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选编的《节本明儒学案》一书,可能因为是"节本"之故,一向少被研究梁启超生平和思想者所注意,也未受到研究《明儒学案》者所研究。但从书本的内容以及著作目的等处看,此书与梁氏同年所著的《德育鉴》一书,其实与他在逃亡国外时期的政治志业有着莫大产系,而《明儒学案》原书正是他致力于维新运动时的主要思想源泉。本文从《节本明儒学案》的著述背景及内容特色的研究,探论梁氏对清末中国政治前途的感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始,中国与印度已有经济文化交流。中印之间最古老的交通线即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线路之一——"蜀身毒道",其主要路线区域就是《史记》所载之西南夷地区。秦汉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经营,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商道逐渐发展为官方通道,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天才布雷兹·帕斯卡生于1623年,1662年去世时才三十九岁。他死后,亲友们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整理了他的大量遗稿并出版了《思想录》一书。尽管他是三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而今,甚至连遥居远东的人们都熟知其盛名,正是由于这一名著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包括了许多诸如“人犹如大自然中一根柔弱的芦苇,然而又是有思想的芦苇”之类发人深省的格言和警句,字里行间贯穿着他对人生不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华夏文化》2022,(4):50-52
<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交锋是思想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两大高峰——先秦和宋明,皆是学派林立、思想激荡、交锋不止的时期,因此也成就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以及宋明新儒学的诞生。学界对先秦时期各家学术的比较研究向来深入、丰富,所产生的学术著作不胜枚举,而对于宋明时期,尤其是北宋诸学派争鸣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在北宋庆历之后的六大学派(濂、洛、关、新、蜀、涑水)中,或为政事之儒,如王安石的新学和司马光的涑水学派;或为辞章之儒,如三苏的蜀学;或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如周敦颐的濂学。而对宋代新儒学的实际作用而言,也就集中在张载开创的关学和二程建立的洛学二系。  相似文献   

20.
正"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最早有关"诚"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到唐代经李翱等学者发掘,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易传》等多家思想对"诚"进行了新的发挥。分析周敦颐"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向,理解宋明理学家关于"诚"的解释。本文试从本体、理想境界及修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周敦颐"诚"的含义。一、作为本体的"诚"周敦颐吸取佛道之学的理论成果,建立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濂溪学案》中说到"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