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西周时期周人所称的"四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地理名词。在西周时人的观念中,"四国"即四域,就是天下的四方域土,而非四个具体邦国,其内涵与当时另外的几个地理词汇"四方""四土""下国""下土""天下"并无不同。"四国"是周王在法理上的统治区域,其内部由众多错居杂处的西周封国与蛮夷戎狄族邦组成。虽然周王对"四国"内某些蛮夷戎狄族邦的统治力度有限,但仍将其视为周王朝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2.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4.
虽然"汉承秦制",但汉代却改变了秦朝对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的极度排斥,通过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恢复了儒家的礼乐制度,以乐舞服务于日常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使乐舞艺术获得了发展空间,形成了继先秦之后中国乐舞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时代。这一时期多种乐舞形式各依其功能性身份彼此共存、互相补充的状态,反映出汉代乐舞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6.
傩公傩母从由人装扮到作为神偶加以供祀,且成为西南各地区、各民族中普遍的神灵信仰,其文化表现形态的跃迁,体现了一个不断层累的文化结果。其内在的文化演进逻辑,可分为"圣化"与"普化"两个发展层次。其中,"圣化"层次,通过"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的文化复加义而实现;"普化"层次,通过"伏羲女娲"的文化复加义而实现。端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最为核心之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具有较为确定的意义,有关"东方主义"的批评话语不能成为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东方主义"的批判视野可能会构成一个真正的阅读障碍,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9.
沈博 《中华文化论坛》2022,(6):51-59+154
西周晚期,猃狁时而侵攻宗周,劫掠城市,抢夺民、财。周人对其采取了被动防御的策略,即猃狁攻入一城掠夺之后才组织军队进行追击,其目的主要是消灭侵攻之敌军并夺回俘虏、财物。这一策略与周王室在东南方对反叛淮夷所施行的“勿遗寿幼”的进攻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猃狁入侵只是以劫掠为目的,并不逗留,其所造成的伤害对于西周王朝而言是可以承受的;另一方面,淮夷作为向西周进贡和服役的族群,其反叛使得西周获取的粮食、布匹、劳动人口等资源大大减少,且其经常盘踞内地,对西周王朝的东南区域造成持续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是西周册命礼最完善的篇章之一,对其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详细地了解当时的册命制度。铭文"受令册佩以出"一句虽无疑难字词,但其句读历来存在争议,利用新出金文用例结合文献判断,该句当断为"受令册、佩以出","令册"与"佩"同为"受"之宾语,"佩"当指赏赐的命服。册命时当面赐予命书及命服,而命书及命服之外的赏赐物品则在门外,并非当面授予,故云"受令册、佩以出",这一记载正与《仪礼·觐礼》所载相关礼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中条山西北麓的山西省绛县,继尧王故里尧寓村、晋国古都车厢城相继被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专家确认后,近二年又在该县的横北村发掘了史无记载的西周倗国墓群。这一考古发现,成为2005年全国七大考古成果之一,并喜获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历史的步履已经越过了近3000年,而神秘的倗国在传统历史文献中竟只字未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它在西周处于何等地位?随着考古工作的层层进展,这一谜底初见端倪。西周倗国墓群位于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  相似文献   

13.
一、绪言三峰郑道传(1337?—1398)是韩国高丽王朝末朝鲜王朝初,领导当时时代精神的思想家、政治家,及一代儒学学者。他既是朝鲜王朝建国的开国功臣,又是将儒学推为朝鲜王朝国学的一等功臣。三峰自小就喜做学问,从儒家经传到礼乐、制度、阴阳、军事、医学等...  相似文献   

14.
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56年前的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长安区)起,相继主要有13个王朝建都于长安,文化底蕴雄厚。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周秦汉唐"文化,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市、强省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族、强国的巨大推动力。同时,西安还是一个史前文化昌盛之地,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戎     
宋蕾 《华夏文化》2016,(1):36-37
正戎,曾经是我国西北方的一支强大的族群。《尔雅·释地》载:"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对于戎,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戎"源于商周间的鬼方、獯鬻,周末的猃狁,后来成为狄和匈奴。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戎"源于羌族。还有的学者认为,"戎"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同"东夷"、"北狄"、"南蛮"并举。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戎"是西周、春秋时期单独存在且非常  相似文献   

16.
商代晚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甲骨文记录了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历史。"美"在甲骨文里已经出现,"美"是远古"氐羌"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直接证据。在这些"巫祝"文化和"原始崇拜"的仪式化表演的程式、规则、活动中,最早的舞蹈、音乐、诗歌孕育、萌生了,原始儒家遵从的伦理规则——"礼"产生了,审美和艺术的观念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甲骨文里包含了儒家核心审美观念的"美、德、善、仁、礼、乐、中、和"等字。经历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发展,形成了以"礼乐"为载体,传达"美、善、德、仁、义、中、和"思想,以培养"中庸人格"为目标的完整审美意识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汪超 《华夏文化》2011,(1):18-20
史官在中国古代,主要从事记录历史、编写史书工作。商周时期,史官的作用以及地位均十分突出。西周王朝的史官建制,由于可靠的文献记载不多且很零散,虽《周礼》一书有较详尽记载,但其终为后人所作,并不全是西周历史真实的反映,故需求之于西同锕器铭文资料,这是我们研究西周史官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只强调精神方面。同样地,宗祠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所讨论的宗祠文化是狭义的宗祠文化,关注的不是宗祠作为建筑物实体,而是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宗祠文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制度、信仰、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崇尚君权的观念已深入人们的骨髓,人们普遍认为,"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9.
李巾 《华夏文化》2006,(3):56-58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既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又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40年之久。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中,西安是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周、秦、汉、唐,都是统一的大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西安以其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一种厚重素朴的气息,众多王朝的建都更使西安增添了神秘感,具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举办的《帝王时期的中国:西安王朝文物展》和中国陕西省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上海博物馆先后举办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化》展览,中国和墨西哥这两个文明古国在新世纪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墨西哥掀起一股“华夏文化热”2000年6月至2001年4月,笔者曾在墨西哥考察。2000年9月19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举办的《帝王时期的中国:西安王朝文物展》(下称中国文物展)开幕式。墨西哥总统塞迪略等出席了开幕式。当时正在墨西哥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和墨西哥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托瓦尔分别为该展致词。参加开幕式的有墨西哥政界、文化界和各界人士共1000余人。我注意到有不少在墨和临时访墨的拉美、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贵宾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出光辉的华夏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是华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10万年的蓝田猿人化石,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坑都发现在此。从公元前11世纪起,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