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白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由于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绚丽多彩且地域特点突出的白族服饰,其中剑川三河白族少女服就是一种融合了多民族服饰文化特点的典型服饰.  相似文献   

2.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从白族服饰的变革和分化的来龙去脉去看这种民族文化现象,就能从中了解到它所包含的民族历史文化、服饰艺术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艺术杰作,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北魏时期,国家力量强盛、百姓安宁,四方朝贡者不计其数。其第五位帝王拓跋濬在位时,命沙门统昙矅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昙曜五窟”。之后,修建工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历史上永恒的奇迹。如此艺术瑰宝,蕴含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以下,便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说。首先,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国家、宗教认同。云冈石窟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天然的符号性让服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华夏民族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华服数千年的发展更体现出浩瀚文明的博大精深。然而,建国至今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服饰发展过程,是国人远离传统的一个时期,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服饰的渗入,"西服"、"职业女装"充斥着各个重大场合。本文通过对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服饰——"新中装"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旨在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革往往推动教育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渐形成学习西方的文化热潮。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及教育的发展,经历对西方美术由排拒、接纳到融合的曲折过程,融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嘉绒藏族服饰文化中的符号化表现特征及其符号系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嘉绒藏族服饰如何运用一些特有的符号的形式传达一定的讯息或意义,并且讨论嘉绒藏族的服饰符号系统的简化形式与重构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饰上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解析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苗族服饰有着人类生理的,安全的,情感的,社会礼仪的审美价值取向,印证了人类服装美的产生,也让人们看到了西南苗族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和编织的苗族服饰,承载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物化了苗族人民精神和情感,意义深远。本文从西南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形成的角度,解读了苗族服饰审美的密码,传递出有关苗族服饰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民族服饰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能够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贵州羌族服饰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羌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文化角度看,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墩文化(或称三星堆一期文化)一三星堆文化一十二桥文化一晚期蜀文化,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蜀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至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上,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史前时期文化差异较大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川东地区的哨棚嘴文化,商周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而逐渐衰落。伴随而来的是成都平原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诞生。三星堆文化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在此背景下一个统一的考古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在夏代晚期形成。形成后的巴蜀文化区,在长江中游古文化催化下,原有两个区域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这两个同处于四川盆地的古国在民风民俗、社会状况、文化特质变得十分接近,逐步完成趋同发展、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传统的衣冠服饰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本文立足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以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的两套民国初期男女服饰为例,简要分析民国初年男女服饰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峰 《寻根》2006,(3):16-20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曾经叱咤风云,对历史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但辉煌一过,它们就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踪影皆无.契丹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劳动成果,它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含意.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服饰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民族服饰深深地烙印着该民族的“符号因子”。马克思说:‘‘人类创造的历史并不是在选定的条件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既定的,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创造。”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文化的直观表现。  相似文献   

15.
邹春生 《寻根》2014,(2):52-58
服饰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原态而存在;服饰也是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它处处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情趣,服饰的本质和特征也不能脱离艺术而存在。客家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将充分反映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百年来的中国,以世界文化的视野来看,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艰辛探索到成功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进程。郭沫若是这条历经坎坷的阳光路上可敬的先行者、先觉者。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郭沫若早期对东西文化论争的见解,对文化中国转型、复兴之路的思考,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潮汕水布     
《寻根》2016,(5)
正服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形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风情万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潮汕,民间就有一种十足"土里土气"的服饰——水布,上了年纪的潮汕人,对水布十分熟悉,一往情深,每每回忆,总是感叹无限。一潮汕水布又称潮汕浴布,是潮汕民间一种男子普遍使用的水腰带,与工夫茶、潮州戏(即潮剧)并称潮汕传统三宝。潮汕水布长约2米,宽0.4~0.5米,上面的图案不是红白相间的方格,就是黑白或蓝白相间的方格,这是潮汕水布  相似文献   

18.
裴恒涛 《寻根》2015,(1):21-26
元邈墓志是唐代归葬东都洛阳邙山的一方墓志,反映了鲜卑入居内地较早的元邈家族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元邈墓志内容的分析入手,探讨唐代鲜卑后裔元邈家族的文化认同之路。墓志录文唐故扬州高邮县河南元君(邈)墓志铭并序曰:君讳邈,后魏兴圣皇帝之嫡裔。代习轩冕,家传礼乐。曾祖曾,皇洺州曲县令。祖铦,河南府王屋县令。父宗简,皇京兆少尹。擢进士第,文称居其最,诗句精丽,传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深秋寒气袭人。2002年10月19日晚,紫禁城午门广场前灯火通明,红墙、金瓦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气势辉煌,一场以“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为名的中国文化服饰秀世界巡演的首演在此开幕。尽管当时气温仅摄氏三四度,但观众情绪高涨地期待着这场筹备半年的服饰精品表演的开场。随着中国传统民乐的奏响,当由上百名模特组成的阵容庞大的队伍,身着取材独特、色彩独特、造型独特的浓缩了中国文化底蕴的奇妙时装,从巨大的梯台上缓缓走下时,其磅礴的气势令观众震撼。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设计师胡晓丹以其设计的2000多件服饰作…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福建文化的源流之一,闽越文化一直被学界视为东南地区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场域。闽越族是创造这一文化的闽地早期较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族,其形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过程。闽越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说经历了前闽越文化(萌芽)、闽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后闽越文化(融合或转型)三大历史时期。(1)对闽越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厘清东南地区闽越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还可以藉此廓清福建文化形成的过程以及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