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是成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之一。但成都市在大熊猫宝贵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还存在力量整合、内容策划、产业培育、品牌推广等差距短板,大熊猫城市品牌塑造和推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本文认为成都应紧紧抓住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打出"1234"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成都熊猫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4.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5.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概念与功能也相继得到完善和发展。一般来说,现代的城市,是指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7.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概念与功能也相继得到完善和发展。一般来说,现代的城市,是指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与成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指称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辩证统一关系,成都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大胆突破,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加生动细致的笔触来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也丰富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新近所的《传统与变革——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的轨迹》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以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眼光和方法解释中国城市发展,不仅为城市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单体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光绪初年,新疆建省,东疆相继设有镇西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和吐鲁番直隶厅,其后又在吐鲁番直隶厅下设鄯善县。民国时期,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东疆分别形成了以吐鲁番和哈密为中心的多层级城市行政体系。东疆城市行政体系的构建促进了东疆城市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清除了城市发展中的旧制度残余,有利于早期现代化的推进;对城市空间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于清代,清早期城市空间以隔离为主,以满足因俗而治的需要,出现了双城或三城的结构。晚清民国以后,随着新疆建省,东疆各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城市空间由隔离向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12.
正火锅、串串、变脸、茶馆……每每看到这些,一种闲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继而让人联想起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个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人间仙境——成都。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大古都"之一,历史绵长、地域文化浓厚、都市生活悠闲舒适。随着近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成都城市的聚合模式与三星堆、中原、关索不达米亚城市聚合模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成都城市历史悠久,亦一直是西方汉学重点研究的中国城市之一。成都进入西方人视野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随后,陆续入蜀的西人不断用其笔触丰满着西人视野中的锦官城形象。至今,当代西方汉学家仍有不少将其研究目光投注中国西南地区,聚焦成都的社会与文化,其构建的成都形象不仅具备时代特征,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是一种存活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它以自己拥有的促进价值认同、精神凝聚和品格塑造的功能,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撑,对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浪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渐趋衰微.因此,切实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住宅的和住宅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住宅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清代是中国农业时代向工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影响清代西蜀住宅建筑文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历史因素。清代西蜀的居民住宅按空间地域可分为城市住宅和乡村住宅,城市住宅又分为官绅住宅、民居房和商住两用房三种,乡村住宅则分为地主住宅和农民住宅。清代西蜀的住宅建筑具有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布局自由,不拘一格;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多元文化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成都自古以富庶繁华著称于世.成都秀丽的山水,富庶的物产,闲适、悠游的轻松氛围,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这一特色,从唐宋到明清,直至当代,一直吸引着客蜀的人们.李商隐的名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生动地表现了成都城市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一名句,也是成都市宣传和建设"休闲之都"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绝佳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18.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华 《世界文化》2012,(3):29-31
光刻的空间远望着我们的城市,现代主义建筑的直线条与方盒子显得又僵硬,又苍白。热衷于艺术建筑的冉?库哈斯曾勇敢地说:建筑要表现新的自由。这自由就是需要摆脱现代主义对建筑的束缚。我们要不要对现代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它给城市带来了什么,混凝土构筑的城市森林,把文化与传统抛弃在冰冷的方盒子外,带给后代什么,也许只有阳光,而没有了清新的空气。  相似文献   

20.
成都应该以"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贡献世界。"文化成都"模式国际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充分抓住当前国际传播的四大契机,充分采用现代信息社会国际传播新媒介策略,以多元传播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