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神话是人类文学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既勾画出了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界繁衍进化的历史足迹,同时又以丰富的想象和传奇的故事彰显出不同地域和国家特有的精神风貌。其中"雷神"这一形象频繁出现于多个神话体系中,承载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在此笔者粗疏地谈一谈古希腊、北欧以及中国神话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雷神形象,尝试挖掘其形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一、宙斯:欲望与权力之"雷神"在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居住着以宙斯为首的  相似文献   

2.
维列斯(Велес,或称沃洛斯Волос),斯拉夫多神教中牲畜的庇护神、财神、说唱诗人的保护神、冥界的统治者。这位神祇常以蛇和熊的形象出现。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后,这位神祇的诸多特征被转移到了基督教圣弗拉西、圣尼古拉等神礻氏身上。维列斯和雷神佩伦一样,是多神教中的重要神祇,维列斯和雷神佩伦之间的对立是斯拉夫多神教神话体系的中心内容。在书面记载中,维列斯是以畜牧  相似文献   

3.
瑶族的盘瓠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瑶族中信仰盘瓠的是占其民族主体的过山瑶和蓝靛瑶支系 ,福建等地的畲族和湘西的苗族等也信仰盘瓠。自盘瓠之名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后 ,由三国、魏、晋经唐、宋、元、明、清到近代 ,叙及盘瓠神话的史籍文章不下百种。在瑶族传世古籍《评皇券牒》中 ,也记载了盘瓠神话 ,其故事情节与汉文献所载大致相同。无论汉文典籍还是瑶族古籍 ,其中都对瑶族的图腾祖先神犬盘瓠与评王 (或称评皇 )的公主成婚生下六男六女 ,并由此繁衍形成瑶族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评王赐予六男六女十二姓 ,令六男婚外氏之女为…  相似文献   

4.
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早期文物资料及壁画、帛画等文献资料,保留了许多能够体现先民认知自然、探索宇宙、思考人生以及反映社会诸多现象的珍贵神话图像。这些神话图像可以有效地印证楚辞神话材料之翔实、补充楚辞神话之缺憾、诠释楚辞神话之细微,对探究楚辞诗化语言背后的神话原型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这些资料图像对神话增删附益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其记录特点和时人对神话的态度,廓清或纠偏楚辞神话的神灵形象,拓展楚辞神话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探索我国神话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重构范式。这种探索不仅在神话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神话故事、神灵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瑶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瑶族文化发展的变化规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导致了瑶族社会的变革,促进了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嬗变.运用文献资法、逻辑分析法考察了瑶族传统体育的变迁,并对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试图展现其变迁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7.
盘瑶千家峒     
宫哲兵 《寻根》2002,(3):55-61
瑶族有300万人口,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瑶族的最大支系是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人口占全部瑶族的80%以上,他们大都认为千家峒是瑶族的发祥地。有些国家(如美国)的瑶族回到中国时,一再打听千家峒在哪里,因为在他们祖辈的传说中,或在族谱中,都说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 ,学术界一直认为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借用汉字来记录宗教经典、传说故事、歌谣、抄录家谱、刻碑文、书写信件、契约、经济账目等。如《瑶族语言简志》就认为 :“瑶族没有反映自己语言的文字 ,一向使用汉字。”这一观点常被采用。但我们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 ,即他们抄录民族典籍时所用的文字。为区别于 2 0世纪 80年代以瑶族勉语为基础用拉丁字母所创造的拼音文字 ,我们姑且称这种受汉文影响而产生的瑶文为“古瑶文”。古瑶文来源于汉字 ,初识之下 ,它们与汉字之间似乎无太大的差别 ,故而人们常认为瑶族自古以来所用文字为汉字 ,但…  相似文献   

9.
纹章是按照特定规则构成、具有识别作用的标识符号,由于自身的文化稳定性和社会适应性,最终纹章由广泛流行的单一图形演化、发展、完善为“系统成熟的主体性形象识别符号理论体系”。纹章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如影随形,本文对欧洲纹章的历史源流、演变积淀及其管理规范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孔子形象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图画、雕塑和文本.在图画、雕塑中,孔子或为师,或为帝,或为圣,其相貌虽有"七丑"之说,但无怪异之称.而文本中的孔子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相貌由简单、平凡趋向复杂、怪异,整体上突破了人体正常形态.比较而言,文本中的孔子相貌更具特色,更有研究价值,应给予重视.目前,学界对孔子相貌的...  相似文献   

11.
狮子造型包括雕刻、绘画、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与刺绣、纺织等工艺品上的狮子形象以及民间的其它石雕、陶塑、布织、草编、面糊、泥捏的各种狮子形象。近两千年来,历代雕塑艺术家都把狮子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这些狮造型在我国艺术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三类造型都有不同的演变历程。佛教狮子出现得最早,...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20,(3)
正笺,最初是指写有注文的狭长竹片,系在原书简册上,仅用为标识。后来,慢慢演变为用于书写的小幅精美纸张,早在六朝时就通行了。唐代元和年间,寓居成都浣花溪的女诗人薛涛,精心创制出一种形制独特的笺纸,她在与诗人元稹以此题写诗酬,显得分外浪漫,被称为薛涛笺。"浣花笺纸桃花色""红笺纸上撒花琼"等诗句,正是对它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13.
"五丁力士"诞生在夏商时期,活动于陇南和川西北一带,属于氐系后裔。随着蜀族入主成都平原,"五丁力士"以祖先崇拜形式存在并广泛流传,后因其忠勇超绝形象而为古蜀人喜爱并升华为民间的保护神,具有镇宅辟邪的厌胜性质和功能。开明王朝时期,其形象被鳖灵部落采纳,创造出新的"五丁力士"形象,威慑各个部落。本文从神话学和民俗学角度入手,探讨其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4.
罗克彬 《寻根》2022,(2):119-121
就国家一统与地方治理关系演变而言,中国边疆史可以说是地方治理由化外而羁縻、由羁縻而土司、由土司而经制的递进演化史.化外、羁縻、土司、经制,作为地方治理与国家一统之间、中原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归认之间交互演进的基本程序,贵州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识别和交往,赋予一定地理位置个体实体而共同约定的名称.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名出现和变化,可以对该地区历史和社会演变有所了解,对促进地区发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作为滇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下关,对地名研究远远不够.笔者生于下关,长于下关,对下关地名历史掌故略知一、二,其中不乏有一些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6.
版画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画种,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长久不衰的魅力。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版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功能,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迁推动着版画艺术的内涵与功能不断演变,版画充当传播媒介等实用性的功能逐渐褪去,其审美、文化等功能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17.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中国农历兔年。在中国文化中,兔子多被认为是机智活泼、善良乐观的象征;在西方,兔子也是常见形象,代表神奇、温柔与幸运。中外书籍自古不乏各类讨人喜爱的兔子形象,尤其文化创意产业勃兴的当代,更是异军"兔"起,兔儿被广泛用于各种卡通形象与产品样式。本文即从中外动漫经典的卡通兔子形象入手,导引读者重温那些深受人们喜爱、特征鲜明的众多兔子"明星"背后的故事,感受其持久影响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最能从根本上区分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因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吸引力源于文化的气质与形象。国家形象根本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二者在国际交往中均具有政治、文化、外交、商业等功能。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它经过千年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演变,内涵丰富多彩,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沿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轨迹,研究二胡琴文化的流变、艺术魅力及创新与发展,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