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欣 《寻根》2022,(2):129-134
据《休邑敉宁刘氏本支谱》记载,明代徽州刘氏大抵有两支,分布在歙、休二地.休宁刘氏其始祖为学士公依仁,唐咸通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承旨.光启元年(885年),由学士出守江南,权知池、宣、歙三州诸军事,因黄巢之乱迁居休宁,后世视为休宁始祖.学士公九传至省元公刘学,世居邑前,至宣议公迁陪郭,教授公刘福龙复迁敉宁,二子长文新公世居...  相似文献   

2.
张珂 《寻根》2011,(3):15-17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学士院,设立翰林学士,专掌起草诏书文诰之职。关于翰林学士的发展演变过程,学术界已多有研究成果,兹不赘述。本文重点分析这一文人群体在当时社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甫松 《寻根》2022,(1):76-81
北宋睢阳王氏,即以礼部侍郎、"睢阳五老"之一王涣,翰林学士、学者王洙,参知政事、目录学家王尧臣,藏书家王钦臣等为代表,长期活跃在北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世家大族,因居住在砀山、虞城、宋城等地(古称睢阳),而自称睢阳王氏.但在这样一个文化世家的家族记载中,对于其始迁祖只有官职没有名讳,本文即对睢阳王氏始迁祖名讳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4.
刚毅(1837-1900年),字子良,晚清满洲镶蓝旗人,以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谙习例案,曾任江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山西巡抚等。光绪二十年(1894)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工部尚书、协办人学士。反对戊戌变法尤力,政变后曾监斩六君子。义和团起,清廷令刚毅、赵舒翘驰往近畿解散,但其复命之时则汇报朝廷谓义民可用,于是有抚团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5.
正睢县轩辕氏的由来及分布睢县的轩辕氏主要聚居于城西南长岗镇轩老村。轩老村包括五个以轩氏为主的自然村:轩老、八院庄、尚庄、后贯庄、弓箭庄,后四个村的轩氏主要由西轩老迁出。关于轩老的由来,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记载:"传说唐贞观时轩辕豹由山西洪洞迁襄邑西南三十三里长岗。后由长岗迁此、名轩老家,简称轩老。明属锦翠乡长岗里,清属  相似文献   

6.
姚志远 《寻根》2021,(2):130-132
一 据《绩溪仙石周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绩溪周氏的始祖为唐歙州刺史周垚,其先世由庐江迁于饶州鄱阳.唐僖宗中和年间,周垚为躲避战乱迁居绩溪虎头山,是为一世祖,遂名始迁地曰周坑.周垚生三子,曰固、国、囦,周固迁小路口,周国仍居周坑,周囦迁东北乡之竹里,始分三支.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远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状元的称谓曾在科举时代广为流传,即使在科举制度早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一“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不过与科举制度无关。“状元之目,始自辟召。”辟召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辟召有时需要举状,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这样往往一榜中有好几个状元,而进士第一名往往…  相似文献   

8.
唐代少阳院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太子居住东宫。玄宗以后,太子多随皇帝居住在大明宫寝殿旁的少阳院。 有关大明宫少阳院位置,一些唐宋史料记载不尽一致。李肇《翰林志》云:“翰林院又北为少阳院。”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右别见》亦云:“内侍省、右藏库次北,翰林门内,翰林院学士院。又东,翰林院,北有少阳院。”  相似文献   

9.
正"海棠春睡"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有名的典故,其流行的程度,在为人艳说的《红楼梦》中即可见一斑。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走进秦可卿的卧室,"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第六十三回写姊妹们行酒令,湘云笑着掣了一根签,"大  相似文献   

10.
骑龙山古道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平乐镇东约1公里的骑龙山上。古道沿着骑龙山脉的山脊蜿蜒延伸,一直通往雅安。2005年6月23日至7月2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取得了重大收获。调查表明,古道保存情况不太理想,有些道段基本被毁,但有些路段还是保存很好,整体来看还是具有连续性。通过试掘,共清理出汉、宋、明、清四个时期的道路遗迹,出土了各类唐、宋、明、清时期瓷片(基本为邛窑产品)以及汉代和清代钱币等重要文物。汉晋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通往印度、中亚直至西欧的商道,即《史记》所载的"蜀,身毒国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量中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它的路线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文献史籍的角度进行梳理,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也对其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都只能大概的指出是途经"邛崃"。此次调查与试掘是从考古学角度证实了这条道路的实际存在和具体途径路段,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古代西南丝绸之路途经了平乐骑龙山古道。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平乐镇骑龙山古道应该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歷史定位首先,我要對霍韜晦先生在香港創辦的"法住事業",在現代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如何定位的問題,表達一點個人的看法。1996年7月,我在臺北中硏院文哲所召開的"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硏討會上,所提《孔子成德之學及其前景》一文,其中有下面一段話:這一學派依照所謂"後牟宗三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已很難再回到傳統儒家的原來軌迹上去了。就個别學者而言,他當然可以順着知性探求之路一直走下去,但就儒家整體的發展而言,借用朱熹的比喻,終必陷入"一輪轉,  相似文献   

12.
正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美岱召。说它是城,实则却是寺庙,因为城墙包裹下的美岱召,远看如同军事城堡一般,但进入城内,却是众多佛寺组成的寺庙建筑群。美岱召,名出蒙古语,美岱意为弥勒,召为寺庙。美岱召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为蒙古右翼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所建。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将蒙古人赶回大漠。败退的蒙古人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实力削弱但仍为明朝之大患。正德年间,瓦剌部率军南侵  相似文献   

13.
正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县人,素以"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著称于世。其实,元结不仅写出了富于正义感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文,更让满腔热血结出了一树现实之果。元结生活的玄宗、肃宗、代宗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顷刻间把唐王朝搞了个昏天黑地,国家和人民均陷入水深火热中。元结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华,挽时难,解民苦,为时代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正是元结被其他现实主义文学家所羡慕和崇仰的地方。杜甫曾由衷赞叹:"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家学传统唐桂芳(1308~1380年),字仲实,号白云,歙县人。"少从洪焱祖学,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至正中,用荐授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再任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明太祖定徽州,召对称旨,命之仕,以瞽废辞,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白云集·提要》)唐桂芳本为婺源李氏,因出继唐氏,遂改姓唐。据《题先人序李氏族谱后》记载,唐桂芳的始祖讳京,生子三人。讳仲臯,又生子三人。讳德  相似文献   

15.
问古太和城     
晓峰 《大理文化》2021,(8):84-87
时值三月,春和景明,与当地文友到太和城遗址问古. 太和城遗址在距下关七公里的太和村,根据史书记载,太和城在作为南诏都城之前,已是一个有相当规模和防御能力的城郭.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洱海六诏,因"破河蛮有功"而被唐册封为云南王后,对太和城加以扩建,并于次年(739年)将国都从发展了90年的南诏发祥地巍山迁到大理太和城.此后40年间,经历了天宝十年(751年)、十二年(753年)、十三年(754年)三次著名的"天宝之战",大唐王朝数十万军队战败,主将鲜于仲通"仅以身幸免",李宓将军"沉江而死".阵亡将士被南诏感念旧恩"祭而葬之"于天宝街"万人冢"和凤仪北汤天村"千人冢",并立德化碑于太和城国门.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升庵,名慎,官至翰林学士,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因议"大礼案",廷杖谪戍金齿(今云南保山),终身不赦,老死戍所,殡归故里四川新都,葬于其父墓侧;穆宗即位,奉遗诏赠光禄寺少卿.一生诗文极富,著作400多种,诗歌创作达2300多首,被称为明代著作最富的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解读王笛先生西南腹地研究"三部曲"的研究理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大阶段,认为:前期区域社会史聚焦于"传统—现代"为核心的现代化范式,后期则以"国家—社会"、"国家—地方"关系作为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现代性"与"地方性"成为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个主要向度。另外,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看,区域社会史还表现出明显的"地缘转向",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区域环境"不能被简单地视作"人类活动"的一种背景与舞台,要注意"人地互动";二是区域社会史研究要将"区域"视为"空间"普遍性与"地方"独特性的统一体,特别是要探索从"空间"进入"地方"的途径;三是"区域"不应该被视作是封闭的独立空间,应关注区域内外以及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需"尽全时空"。  相似文献   

18.
陈鑫 《华夏文化》2010,(1):11-12
<正>人们对经验世界中任何现象的认识都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因为不论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在一定时空中实存的。古往今来,对时间的追问与反思成为世界上许多哲学家与科学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借动静之辨集中探讨了时间问题(对于空间僧肇谈的不多,《物不迁论》所说的"迁"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20.
漫漫丝路,悠悠文明,博望张骞,定远班超,名标史册,泽被后世。汉唐帝国向西开放,以张骞与班超为榜样。中唐以后,国力衰弱,但诗人的报国之志丝毫未减,对博望与定远更加崇敬。北宋和南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宋人希望有张骞那样的民族英雄。宋人虽重视经济文化交流的张骞,但似乎更喜欢"投笔从戎"的班超。呼唤张骞与班超精神的回归,是1840年之后中华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