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亲属称谓,是当时社会的血缘关系、家庭组织形式和婚姻状况的深刻体现,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古至今,亲属称谓的数量、体系、称法和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亲属称谓系统。而这些历时演变,往往是社会发展、亲属制度、汉字形音义、方言俗用等众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2.
邓锐 《世界文化》2010,(8):46-48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发型作为人类自身装饰文化的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西方发型随社会背景的变化从颜色到样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演变趋势总的来说为自然、简洁。  相似文献   

3.
戚蒙 《世界文化》2012,(4):48-50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缩影,而纪录片本身的发展及演变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点息息相关。因此,重溯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明显看出,纪录片不仅记录及探索着社会本质及其影响,其本身亦由社会所塑造。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189年,电影产生初期,这时的电影都是以其最基本的记实面貌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它经过千年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演变,内涵丰富多彩,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沿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轨迹,研究二胡琴文化的流变、艺术魅力及创新与发展,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正走向现代化。这是今天的现代社会带动文化艺术同步跟进的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期间社会的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研究戏曲,不可不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着眼。[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歌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以大量可考证的史籍资料证明,民歌来源于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热爱和熟悉中国民歌,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天,相对于当代艺术中较活跃的装置、行为、影像、观念艺术等门类而言,版画在国、内外的交流展示中,则显得消极冷静。相对于历史上版画的空前繁荣而言,现实的版画更显尴尬。然而,在此我并非批判版画,而是从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交流方式的角度,思考传统版画的现状及在当今语境中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9.
国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决策的依据,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文化国情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一般国情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反映。中国国情构成的资源禀赋与结构性特征,自然历史地规定了中国文化国情运动的基本逻辑与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中国文化国情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文化国情演变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发展走向。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国情是中国一切文化决策的根本基础。中国文化国情是一个处在不断演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中国文化国情的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文化国情治理,实现中国文化国情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国情发展演变的大逻辑。开展文化国情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方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术数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存在的文化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王逸之、李浩淼、张千帆:《隋唐方术述要》,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第3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沟通自然与社会、认知自我与宇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云 《大理文化》2007,(5):51-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版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版画自古至今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版画有多少种类,各自的制作方法以及特色如何,它们又是如何发展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借此机会让我们来浅谈一下版画的基本知识,以及中日两国之间版画艺术的交流有着怎样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价值的巨大差别,决定了两种体育的不同发展方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表征的现代体育文化,本质精神在于鲜明的创造性.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纹章是按照特定规则构成、具有识别作用的标识符号,由于自身的文化稳定性和社会适应性,最终纹章由广泛流行的单一图形演化、发展、完善为“系统成熟的主体性形象识别符号理论体系”。纹章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如影随形,本文对欧洲纹章的历史源流、演变积淀及其管理规范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互联网络已遍及世界,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军突起的网络因其传播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以及双向互动功能,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是根本意义上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  相似文献   

16.
孙迎庆 《寻根》2013,(2):74-80
明代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竹刻工匠大多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嘉定派随之产生了。历史上关于嘉定流派的形成说,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嘉定人金元钰著的《竹人录》:"雕琢有两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嘉定派竹刻风格的形成,初期受徐熙画风、北宗画风、版画风格与吉祥含意艺术风格的影响,后在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典故词语与历史文化王玉鼎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语言文字,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故事、名人掌故、典籍词语以及许许多多的民间神话传说。这些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典故词语来源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独特的地理环境、美丽的山水风光、纯朴的客家风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无一不蕴藏着兴国山歌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无穷潜力。2023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非遗与旅游融合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荡,犹如石落死潭,激起层层波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坚船利炮开路,涌进古老的中华,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国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天朝上国”观念也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反省古老文化传统,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开放意识,并开始走出天朝意识误区和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一)民族自我中心意识是早期人类历史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只是随着地理屏障的突破、战争以及程度相当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而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本文论述了“曲水流觞”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分析了“曲水流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其对现代园林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