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网络游戏“斗地主”是一种非常流行、娱乐性很强的扑克游戏,它把农民划分为赤贫、短工、长工、佃户、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等。这一划分不免让玩家产生疑问:它的划分准确吗?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涉及农民等级的划分问题.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就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0~11页,在“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一题中说:“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从开始领导农民武装起义的时候起,党就把土地革命作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一个重要关键,领导和支持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期,由于土地革命正式提出了“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到处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瑞金、宁都两县农民就查出了二千几百家地主富农,瑞金壬田一个区就查出了土地二万七千石。农民分得了胜利果实,满足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要求,改善了生活,发展了生产。1933年根据地的农业收成就增加20%以上。为了保卫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4.
农民阶级———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富农 :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一般占有土地 ,有较充足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 ,大都兼收地租和放高利贷 ,带有封建或半封建剥削的性质 ,是农村的资产阶级。但富农自己参加劳动 ,生活来源不是全部靠剥削所得 ,所以不同于地主阶级。其剥削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请长工 )。在民主革命时期 ,他们在反帝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份力量 ,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则可能保持中立。因此对其不应采取消灭政策。中共对其采取了限制政策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就采取了经济上的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中农…  相似文献   

5.
关于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的问题,过去有一个传统的说法: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正确规定了和坚决地实行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保护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而仅仅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现在有些同志对这个提法作了进一步有益的探讨。我认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正确的土地路线应该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能否正确制定和执行这一政策,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然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由于违背我国的国情,盲目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示,照搬苏联经验,提出和推行一系列“左”的土地政策,给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就“左”倾冒险主义土地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作扼要的论述。在长达四年的王明“左”倾统治时期,各根据地都曾推行过一系列“左”倾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7.
王凤超 《历史学习》2001,(11):21-21
2000年7、8期合刊的《雇农贫农中农富农》一提出我国的贫农、雇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本人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1949-1956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的阶级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两个运动的影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贫农、农村工人、贫民、游民以及富农和中农,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变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层;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的经济分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是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共对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初步认识——中立——联合——打击——保存——限制——消灭的过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共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历来有这样一个政策:地主富在当不再剥削别人,连续年限达一定标准者,可以改变其成份。早在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就指出:“凡地主自己从事农业劳动,不再剥削别人,连续五年者,应改变其成份,评定为农民(按实际情况定为中农、贫农或雇农)。富农已连续三年取消其剥削者,亦应改为农民成份。”接看,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中共中央在《土地改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富农采取逐步消灭的政策。这一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变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1年,在经济上保存,在政治上进行中立;第二阶段,1952—1954年,在经济上予以限制,在政治上则开始孤立;第三阶段,1955—1956年,在经济上消灭,在政治上斗争。而其中的第二阶段,则是党对富农的政策由保存走向消灭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2.
王瑞芳 《红领巾》2004,(5):10-13,100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地主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成为农村最有经济势力的阶层,并日益成为限制和斗争的主要对象.对土改后农村富农及其经济状况作系统考察,分析中共对待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内外原因,并着力考察富农在土地改革及合作化运动中的复杂心态,借以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共限制、消灭富农政策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3.
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中心任务是没收地主的土地与富农的多余土地,打倒地主阶级,限制富农阶级,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地探索和解决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对象、任务等基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毛泽东同志在代表中共中央对晋绥干部的重要讲话中,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总路线是我党领导土地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已经完全成熟了。本文试图对它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历来有这样一个政策:地主富农当不再剥削别人,连续年限达一定标准者,可以改变其成份。早在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就指出:“凡地主自己从事农业劳动,不再剥削别人,连续五年者,应改变其成份,评定为农民(按实际情况定为中农、贫农或雇农)。富农已连续三年取消其剥削者,亦应改为农民成份。”接看,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中共中央在《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中都作出了同样的规定。全国解放后不久的1950年6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仍然承袭了这一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斗地主"是一种非常流行、娱乐性很强的扑克游戏,它把农民划分为赤贫、短工、长工、佃户、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等。这一划分不免让玩家产生疑问:它的划分准确吗?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涉及农民等级的划分问题,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研究过程中,运用阶级分析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将富农划归小资产阶级,且对富农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平田”和“彻底废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打击地主,限制富农,但又不主张把他们消灭,而是让他们继续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允许农村中的富农经济继续存在,主张团结起来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对富农进行限制进而消灭。在富农和地主的问题上,毛泽东没有“一刀切”,而是结合实际,理性客观地确定各个阶段的土地政策和阶级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改变了旧的土地关系。土改以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70%以上;90%的雇农、贫农和中农,却占不到全部耕地的30%。土改以后,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每年免除了向地主缴纳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贫、中农占有全部可耕地90%以上,原来的地主、富农的土地占有量则降为全部可耕地的8%。封建土地关系的废除,农民无偿地获得了土地并免除了地租负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显著增  相似文献   

20.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对富农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多个方面的政策,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各个阶段富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