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档案馆正在逐步探索和加强满文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部分满文档案保管单位已经开始逐渐进行馆藏满文档案数字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满文档案数字化的迫切性、可行性及主要原则,以期促进满文档案数字化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满文档案的数字化是指通过各种录入手段和技术,将各类满文档案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并对满文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开发并建立专门的满文档案数据库.满文档案的数字化与汉文档案的数字化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满文档案由于语言的特殊性,其数字化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汉文档案.另外满文档案属于历史档案,其载体和形制与当前形成的档案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满文档案的数字化必须制定合理的措施,才能保证满文档案数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六日,锡伯语言协会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召开了首次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及会议工作人员共九十多人,其中有东北、西北各地的锡伯族代表,有在北京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工作的部分锡伯族国家工作人员及各方面的学者和专家,还有少数从事锡语研究的汉族学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派出一名从事满文档案工作的人员,携带该馆满文组同志为会议所写的八篇论文参加了会议。会议共进行四  相似文献   

4.
白丽 《兰台世界》2012,(8):35-36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制满文后,满文一直是清王朝的"国语"、"国书",满文档案对于研究后金和清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现有满文档案的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人们进一步了解满文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满族的发源地,有清一代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文献.虽然这些满文档案文献几经磨难,丢失和损毁不少,却也还有大量的满文档案文献保留了下来.我国虽是满文档案的主要收藏地,但也有部分满文档案文献流失到了海外.  相似文献   

6.
关于“满文老档”,中外学者多有论述。兹据清代档案之有关记载,赘叙二三事,略为补充。 一 原本的习用之称与钞本的正式命名 “满文老档”有原本和钞本之分,钞本又有“音写本”与“照写本”之别。近世以降,中外学者对“满文老档”的命名不尽一致,有《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满文老档》等等。其中,《满文老档》一名,或专指原本,或专指钞本,或泛指原本和钞本,因人而异。这些不同的命名,虽然各有一定的依据或理由,却导致一物多名、称谓混乱,甚至引起了一些学术“纠纷”。我们认为,对这些档案的命名,还是遵循“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惯例为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整理分析了国外2000年至2014年的电子档案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评析了国外学者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技术、原生数字档案的归档和利用、云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国外近十年电子档案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了近十年来国外电子档案方面的学术论文,重点评析了国外学者在电子档案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研究成果,为我国档案学领域研究与国际接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虹 《兰台世界》2017,(2):8-13
我国著名清史研究泰斗王锺翰先生说过:"不但研究清史与满族史离不开满文档案,就是研究我国其他各兄弟民族的历史,能掌握利用满文档案与不能掌握利用满文档案,出成果见功夫与否,会有很大不同和区别。"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满文档案,且以其独特性、原始性和完整性见长,是研究满族文化、清代东北地方史不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0.
对于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论述有文书档案、家谱档案、舆图档案、碑刻档案、满文文献等五种,并分析这些档案文献亟待抢救的原因,提出必须增强科学抢救和保护意识,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征集,采用先进的缩微复制技术,做好修复工作,集成出版成书,充分利用民间满文档案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满文木牌的概况2010年3月,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30件组档案文献,清初满文木牌成功入选。满文木牌是指以木牌为载体书写的清代满文文书档案。满文木牌为中国古代简牍文书之遗续,清入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1月5日在北京故宫建福宫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满文档案工作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发布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与好评。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以下简称满文识别项目)是2016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之一,也是一史馆承担的新技术研发和引用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成果首次实现了国内少数民族文字图像手写体识别,填补了相关满文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软件空白,有利于提升满文档案数字化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由关嘉录翻译、佟永功校对、王钟翰审阅的《雍乾两朝镶红旗档》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收录雍乾两朝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档案175件,除1件为汉文外,均系满文。这些档案于三十年代流至日本,现收藏于东京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现能从满文原文译成汉文出版,得到了日本著名学者神田信夫先生的热情支持。 该书所辑档案,生动翔实地记录了雍乾年间镶  相似文献   

14.
金鑫 《历史档案》2012,(1):126-129
卜魁,又作卜奎,是清初黑龙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前此曾有学者,依据史书方志及满文档案材料,对其生平事迹以及"卜魁"一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做过详实而全面的探讨。但是,关于卜魁的族属、姓氏,相关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今拟据此略陈管见,以期能对前人的观点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微记录     
正@皇史宬:经过两年多图像识别加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朱批奏折全文检索数据库正式上线,对公众开放。这样,公众可以网上全文检索清朝皇帝朱批、大臣的奏折等。满文档案是清朝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处理政务过程中以满文记录的各种公文的总称。档案内容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宫廷事务、民族事务、天文地理、民间习俗等各方面。作为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清史具有不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统治阶级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取得政权以后,曾以满文作为国语国文加以推广和运用.因此,满文在清代近三百年期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仅以清代满文档案而言,其数量和内容是十分浩繁和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职官、军事、调迁、屯垦、御外平内、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中外档案学领域典型期刊近十年的数据,从引文量、引文类型、高被引期刊、高被引作者、引用半衰期等方面比较分析国内外学者引证行为,得出:国内引文总量高于国外,但附引率和篇均引文量低于国外,外文在国内档案学论文中的引用越来越多;国内引文数量集中区间长于国外,但高引文量的论文篇数低于国外;期刊论文、图书、史料和网络文献是档案学学者主要的引用来源,网络文献的引用越来越多;国内档案学高被引文献大多为专著,国外则多为期刊论文;《档案学通讯》和Restaurator分别是国内外档案学者引用最多的期刊;冯惠玲和Neevel JG分别是国内外被引频次最高的档案学者;国内档案学者倾向于引用新文献,国外档案学引文半衰期比国内长。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该书是一部清代中国边疆史地满文档案检索工具书,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专家学者,经过10年的努力编译而成。收录军机处满文月折包内有关边疆史地档案目录12万余条,系统的反映了雍正八年至宣统三年间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各方面情况。全书900万字,精装12册,1999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200元。欲购者可与北京故宫西华门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联系(邮编 100031),电话(010)63099011转 266。《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藏有千余万件(册)清代档案文件,满文档案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文档案姑不待论,即满文档案就有300万件(册),其中与汉文档案不相重复的即有150万件(册)左右。其中,满文奏折是史料价值高、数量多、世人鲜见的重要档案之一,据估算约有17万余件。如果加上相当数量的满文录副奏折,其数量就更可观了。它记录了清代自康熙前期以至清光绪朝200余年间的军政机密要务,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外交乃至风俗人情、宫廷生活、天文、地理、气象等。且因满文奏折文书上有皇帝亲笔朱批,这就使它成为在当时具有法律依据和行政效用,而今研究清代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满文奏折为数很多,内容反映社会方方面面,欲全面研究则笔不能尽。本文仅就清康熙朝满文奏折的尺寸款式、朱批特点及其始用时间等问题,试作概述。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图书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一书,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16开本,43万字。有清一代,曾用满文书写了大量公文,编撰历史并翻译了大量汉文图籍,也用满文在哲学、历史、语言、文艺等方面进行创作,清代史料保存于满文图书、档案中者为数甚多,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为使这些满文图书文献更好地被研究利用,特编写此书。该书分图书、石刻拓片两部分。收集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49个单位收藏的满文图书1015种,石刻拓片693种。图书部分,每种书均按书名(包括汉文、满文、满文拉丁转写)、著者或译者、出版年代、出版者、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