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本文对其中帝系考部分内容略作分析,以期为研读和运用《文献通考》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雷晓庆 《档案学研究》2020,34(4):144-148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汇集了我国从上古到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是一部我国中世纪集大成的典章制度编纂巨著。《文献通考》选材广征博引,多方考据;其内容推陈出新,详今略古,勘误纠谬;同时马端临自创辑录体体例,实事求是,独立不惑,谨慎存疑;反映出其"会通"思想和实证及求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端临及其文献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析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的编纂目的及所提出的文献概念入手,对马端临的文献观做了初步的讨论,认为马端临的文献观已蕴含了现代文献观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4.
对学术界认为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之“文献”与郑玄———朱熹注孔子之“文献”同义提出不同看法。首先认为马氏之“献”并非“贤”,进而根据马氏关于“文献”的论述分析,认为马端临之“文献”与郑玄———朱熹注孔子之“文献”意义并不相同,提出了马氏“文献”诠释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制,为治史者广泛征引与运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然而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加之《文献通考》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或刻板中所产生的讹误,故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文献通考》卷帙浩繁,内容广博,虽偶有疑误之处亦是白璧微瑕。本文对其中部分疑误内容略作考证和辨析,祈盼学者在运用《文献通考》时,要注重核查史源,从而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产生,防止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6.
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被赞为"地方艺文志之冠",但前人的评价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认为其仅是模仿马端临和朱彝尊的辑录体体例而为。其实,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朱彝尊的《经义考》相比,《温州经籍志》对辑录体做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其主要表现在著录全面兼及考辨、分类适当次序合理、著录内容详略得当3个方面,在目录著录体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辑录体作为解题目录的一种方式,由马端临首次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确立。文章从辑录体确立的背景出发,阐述了辑录体的确立及其目录学价值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究竟出自陈傅良何书?孙诒让、蒙文通曾推断是已经散佚的《建隆编》,而整理过《陈傅良文集》的周梦江则认为系出自陈氏已佚之奏札。本文根据《群书考索》所引《建隆编》的一条佚文,经比对《文献通考》所引,足以确证《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即是陈傅良《建隆编》的佚文。  相似文献   

9.
有关五代时期周边各国的科举考试情形,向来无人作专门的研究。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于宋代科举考证较详,于唐五代则甚为粗略,更未注意十国的贡举情形。徐松《登科记考》对唐五代科举考试情形的考证用力颇深,弥补了《文献通考》之不足。但仍未涉及十国的贡举情形。其实,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等国都曾非止一次地举行过科举考试。尤其是南唐,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建国,至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灭亡,前后存续了39年,见于载籍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目录书图书著录中常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性质应当归于有意的互著还是传抄的重出,是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多有争论的问题,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分析《经籍考》的这一著录性质,不仅有助于《经籍考》的认识和研究,也有助于这一争议的解决,同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一争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12.
一、生为教徒1840年4月7日,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县马家村一个久奉天主教的家庭中。[1]在马家先祖中,曾出过好几位知名的学者,最著名的即是其第二十世祖、元代著名学者、《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马相伯的父亲马松岩是个虔诚的教徒,但又具备了深厚的儒学修养。其母沈  相似文献   

13.
<正>《文献通考》现存世最早的刊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其"乐考十三"有关于"房中乐"的记载:隋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晖远对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中之乐也。高祖大悦。然则房中之乐,非无钟磬也。毛苌、侯芭、孙毓皆云有钟磬是已。郑康成、王肃谓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君子也。陈统日:妇人尚柔,以静为体,不宜用钟。至隋牛弘修乐,采箫统之说而然之……(卷一四○,中华再造善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文献通考》作:  相似文献   

14.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书中体现了辑录体的编撰方法.从目录的辑录体出发,结合<经籍考>,说明了辑录体的定义、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五代王定保之《唐摭言》是记述有唐一代贡举制度的重要典籍。这部笔记史料翔实,不仅可以弥补《通典》、《新唐书·选举志》、《通志》和《文献通考》等史志的阙遗,而且"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此外,它搜罗文人趣闻轶事,录存部分作家诗文,有相当的历史和文献价值,一向是治制度史和文学史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状况进行新探,以探讨其与前人著作的关系,其将四分法引入政书在目录学史中的意义,其具体分类时对参照底本的取舍,其采用四分法的背景与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献通考》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文献通考·职官考》所见十二则失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8.
《直斋书录解题》是一部目录学名著,但在清代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该书已亡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辑出佚文,编为二十二卷。为目前通行之本。本文对其中“文史类”排列顺序的错乱,根据《吟窗杂录》、《文献通考》,以及《直斋书录解题》残卷,提出校正意见。  相似文献   

19.
钱基博先生等在引用"《中兴艺文志》:‘文史者,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追溯文史之名的缘起时,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书目》,后为众多学者沿袭引用。另外,亦有学者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馆阁书目》或者《中兴馆阁艺文志》,然此三种说法皆非是。《文献通考》中所称的《中兴艺文志》实为《中兴国史艺文志》之简称,"文史者,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应为《中兴艺文志》文史类小序中语。由于该书已佚,而《中兴馆阁书目》作为南宋官修书目较为著名,从而致后世学者误将二书混淆。  相似文献   

20.
在厘定"互见"概念和源流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通考·经籍考》和《玉海·艺文》两部文献的梳理,进而对两书的"互见"法做了剖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前者是典型的目录学上的互见方法;而后者是类书的互著,它充分发挥着分类和主题相结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