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中国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力推政治改革的同时,积极关注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他在亲自考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富国""、养民"等"以商立国"的独具特色的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在丧服制度讨论中坚持"无二尊"的礼学原则,认识到古礼"父在为母齐衰期"的社会意义;强调子为出母、改嫁母、继母、慈母服丧,也要遵循"礼无二尊";重申为人后者为其生父母服齐衰期;主张"有適子者无遗孙"。"无二尊"原则也对他的政治历史研究有指导意义,论证了逾年即位体现的"国无二君"原则;在改元问题上主张史书"年号当从实书";追封尊号当遵从古制。为强调这一原则,甚至曲解附会,强就己说。"无二尊"原则与他"无仕二姓"的决心交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很早就开始关注铁路问题,在1891年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亟宜造.铁路"以守边的主张,其后在<上李鸿章书>中又称"铁路为命脉".然此后因政治革命无暇顾及,唯在1912年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他四出考察讲演,宣传铁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武侠文化与武侠小说,分别在清朝末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50至80年代的香港形成过三个高峰。但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当下社会政治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反射清末:"侠""官"相互依存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文化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文化。人们没有公民意识,中国文化自身并没有生长出皇权以外的制度想象,面对社会问题时只能在皇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刘航琛是民国著名实业家,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和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素来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主张以经济为政治之基础,再通过政治上之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他善于处事,因常常帮助别人打楔子、搭架子,在民国经济界有"木匠"之称。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一生命运坎坷,但也造就了他敢于求真知、求真理的性格。在法律方面,他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提出"君权民授"和"争利"、"祸害"君权主张的人,更是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法律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8.
刘晓伟 《国际新闻界》2023,(10):160-176
唐代进奏院状报是古代报纸研究的重要对象,既往研究多关注其名实性质,少有关注其背后的政治信息博弈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代皇权衰落,进奏院状报随地方势力的崛起而公开出现,皇权无力遏制只能予以承认,进奏院状报便成为藩镇所掌握的合法媒介。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皇权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中央政权的信息也借由这条公开合法的媒介途径延伸,产生了信息权力博弈的问题。这种信息权力机制形成的关键时点,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在此之后,皇权通过进奏院状报传递政治信息已然制度化。皇权与藩镇在进奏院状报的政治信息博弈中形成的信息权力机制,正是二者微妙共生格局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立策(JosephPulitzer,1847—1911)献身报业近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方法,对美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学作出了众所共认的贡献。普立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办报思想联系密切。他的办报活动既有赚钱赢利的目的,也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动机。本文从分析普立策的政治思想入手,理清他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思想脉络,再分析从这块思想土壤上派生出来的他的报纸理论,以期勾勒出这位从匈牙利  相似文献   

10.
"尚贤"是墨子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认为崇尚贤能、任人唯贤是国家兴盛的根本,他的"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用人理念和人治主张。  相似文献   

11.
《努力周报》作为同人刊物,是以胡适为中心的一批学人议政的平台。但由于学人交往关系和政治主张取向,其独立性终受到拷问。本文即使以"好人政府"这一主张为案例,对《努力周报》牵涉的政治关系做梳理,来解析这份刊物的独立性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践。胡适之是该刊的核心人物,他的讲学复议政的尝试,随着这份刊物的终刊,亦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珍撰写的《清前期宫廷政治释疑》,2018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之一种。作者发掘、利用原始满、汉文档案史料,以皇权巩固与皇位继承为主线,考察清朝帝后、宗室、外戚、权臣、将领、太监、八旗女性、封疆大吏、满汉文士等各色人物与宫廷政治的关系,对清前期宫廷政治中的诸多疑点进行了考证。全书分为六章,即:"皇父摄政王"考辩;皇权分合中的帝王与辅臣;硝烟中的君臣与将士;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内阁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它直接服务于皇权,在明代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古代"以文书御天下",内阁的诸多文书档案工作在明代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重要讲话,从五个方面就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新闻宣传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他说:"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他强调:"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寅传纪律,做纠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1]63."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明人赵贞吉是一位忠直敢言的大臣。他的政治思想丰富,在如何治民方面,有如下主张:以德治民,齐之以礼;感民之道,其本在上;对民不要太刻;不以天下奉一人;使民知爱亲、敬祖;以德服人。  相似文献   

17.
视野     
《视听界》2001,(3)
舆论导向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赵凯在2001年第2期《新闻记者》上发表文章,他提出在新闻实践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导向是分层次的。舆论导向的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导向。这个层次要求我们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一些敏感的问题或者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正确区分法律和政治所反对、允许、提倡的界限。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导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讲,我们主张百家争鸣,可以  相似文献   

18.
孙静蕊 《兰台世界》2016,(18):138-141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秩序中诸对核心关系之一,皇权与法律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魏晋时期处于权、法协调时期,皇权拥有限度,其与法律的关系经由《晋书·刑法志》窥一斑而见全身。一方面皇权依靠自身的威慑力主导法律的创制,保障法律的实施。而另一方面,经由法律塑造的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维护着皇权的稳固,却也对皇权的恣意扩张起着明显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宋名相寇准,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五次大的贬谪,先后被贬到青州、邓州、陕州、道州、雷州,几经浮沉。寇准多次被贬与宋王朝采取措施防止功臣危及皇权而制定的"祖宗家法"有关,也与其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很早就开始关注铁路问题,在1891年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亟宜造铁路”以守边的主张,其后在《上李鸿章书》中又称“铁路为命脉”。然此后因政治革命无暇顾及,唯在1912年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他四出考察讲演,宣传铁路的重要性。同时担当重任,规划全国铁路,提出10年筑20万里铁路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