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3.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五经》的编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非 《出版发行研究》1994,(1):46-48,F003
孔子和《五经》的编纂初探申非一、见于《五经》中的编辑工作《五经》是否经过孔子删修,自唐宋以来说法纷坛,有完全肯定的,有部分肯定的,也有完全否定的。据清末民初经学家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中说:孔子生于周王朝衰微之世,周游列国,终未见用,不得展其抱负以匡...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只称为《诗》,或《三百篇》,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一直沿袭至今。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陈诗”集中起来的。《诗经》的成集到底是谁完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孔子删诗”说。  相似文献   

7.
水汶 《兰台世界》2016,(8):125-127
关于《诗经·召南·采蘋》一诗的主旨,古人多认为与祭祀有关。然与何种祭礼有关,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采蘋》诗表现了大夫妻能循法度,可以承先祖、共祭祀。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表现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方玉润认为此诗与贵族嫁女的"三月教成"告祭宗庙有关。考察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尸""、季女",从诗中出现的祭品、祭祀地点来看,方说有理。《诗经·召南·采蘋》当是反映"三月教成之祭"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9.
《诗渊》著录"宋陈状元"作诗三十首。这些诗写给秦桧、周葵、梁克家等人,可以肯定这个"宋陈状元"应是南宋初人。但因不知"陈状元"为何人,《全宋诗》未收其诗。现在有人考定"陈状元"即南宋初的陈成之,更有人认为即南宋状元陈亮,均误。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知陈成之起家为熙河兰廓路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春秋经"即"鲁春秋"这一观点的被确认,孟子、司马迁的"孔子作《春秋》"之说遂受怀疑和否定。笔者通过考证,提出:孔子作《春秋》确有其事;孔子所作《春秋》非"经"而是"传"——即《左传》之蓝本。除了先秦典籍,笔者还探考汉初学坛,从中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一、从汉初称引探考孔《春秋》真相在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前,孔子作《春秒》的业绩已被汉人广为称颂。巨儒名家如陆贾、淮南王刘安、董仲舒等,在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诗歌、诗论和诗人与编辑工作之间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因缘关系。这种关系给编辑工作带来了诗的意境,也是编辑学这一学科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说,都值得探讨。编辑史上有诗篇——诗歌与编辑工作的因缘我国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现存最早的书籍儒家五经,是历史上第一批编辑工作成果,其中就有一部《诗经》。关于这部上古诗歌总集的编辑情况,历来有各种说法,中心问题是它与孔子的关系怎样。孔子删诗之说始自《史记·孔子世家》,据司马迁说,孔子从三千多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定为三百五篇,可见其工作量之大。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元典精神》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一部力作。作者指认一批先秦典籍,认为这些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把它们称作"元典"。作者特别指出它们重要性在于,首次系统、深刻、辩证地表达出先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用典籍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基本精神"加以定型。作者将这个"基本精神"命名为"元典精神",并用大量篇幅分析了自先秦到近代元典精神被反复阐释最终成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历史。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是:"元典精神"对于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冯先生的这部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经学重视考据,学者致力于先秦两汉经典的研究,其精深广博是今人难以企及的。作为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江永熟谙经史,长于比勘,其《乡党图考》于先秦典籍中每有疑,辄能多文并举、互见,纠抵牾、辨真伪、见真知。其书起首若干章节以孔子为对象,专以考辨为宗旨,是江永作品中难得的综合经史之作。除《图考》外,江氏还著有《孔子年谱》。本文辑录江永著作中有关孔子研究者,有争议处对照其他研究,通过展示江永的孔子研究成果,管窥江永以经证史的史学研究风格及成就。  相似文献   

14.
由于《韩诗内传》的亡佚,以往对《韩诗外传》(以下简称《外传》)的文体特征认识不够准确,往往认为《外传》与《毛传》等著述的文体特征相同,并以此作为《外传》解《诗》的证据。这实际上是惑于汉代经学"传"体著述有分"内传"和"外传"的具体情况,笔者通过将《外传》与《毛传》等"内传"体著述进行对比,发现《外传》和它们存在很鲜明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却关乎对《外传》成书性质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焦循《孟子题辞》疏云:"《孟子》似续孔子,自赵氏发之。"认为"孔、孟"并称、"《论》、《孟》"并称最早由东汉赵岐提出。以后学者皆以焦氏之说为据。详考典籍,以上并称的出现,似乎更早于赵氏,可以上溯西汉,甚至远溯先秦。一《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赵注:"言己足以识孔子之道,能奉而行之……然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对宋、元时期"股体"时文的演变过程至今不甚了然。现存论及元代"股体"时文作法的材料在元代一些《诗经》注本中有所展现,而这些注本的主要内容都集中保存在明初孙鼎编辑的《诗义集说》中。本文对《诗义集说》中引录的元代谢升孙《诗义断法》、彭士奇《诗经主意》、林泉生《诗义矜式》、曹居贞《诗义发挥》四家著者和著作进行了一些考辨,确认四位著者都是元代进士,他们的著述以及他们的科举活动与元代科举及元代"股体"作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有五篇作品,它们是陈风中的《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东门之枌》;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历来的注家对"东门"均言之颇简,偶有言及的或云兴也,或云国门,或说近于作诗人居地的门,漫汗不清。如说"东门"纯是兴也,没有确指,与实不符;如说国门,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检索《诗经》篇目,涉及东门的有五篇,北门的一篇(《邶风》),西门及南门均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笔者认为,《诗经》中的"东门"均有确指,它也许与诗人居地的都城建构及市集布局有关,也有一定的宗教及民俗背景。  相似文献   

18.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了“类“序”二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析了文字的产生且将其运用于文献记载、礼乐制度的制定及《诗》《书》《易》《礼》《乐》经典的形成等“类序”问世的文化背景。认为“类序”起源于孔子整理六经与聚徒讲学,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包含有总论《诗》旨以及颂、大雅、小雅、国风各类诗旨的讲解论述文字、对《诗》中内容主旨相近各篇的比照分析文字、对单篇作品主旨的剖析评论文字等,是现存最早的“类序”。“类序”的诞生,开创了文献研究评论的先河,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学术基础,创立了“序”类文章体裁。“类序”在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否编辑家,已成为当今编辑学研究和“编辑”概念界定中颇有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至今争论未休,很有必要再系统地对史料加以整理和剖析,以利辨明事理。本文拟从孔子整理编订《诗》谈起,因为《诗经》的成书始末经历代学者的考证梳理,脉络较为清晰,之中孔子整理《诗》的活动究竟属于编辑活动还是著述活动,应当是了然的。同时,也想从孔子编订《诗》之目的、方式及效果方面与当今编辑活动略加比较,以看古今编辑活动之异同,进而探究“编辑”概念的界定。 一 我们都清楚,《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最早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东周春秋中期,不但年代跨度长远,而且地域辽阔,其中有的作品产生于王畿,有的则产生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诗歌的内容有宗庙祭祀诗、朝会和典礼诗,有贵族阶级的抒情诗,还有民歌。这些诗篇,绝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创作,而是由该时期各代的王官乐师逐渐采集积累,又经过几番整理加工,尔后制成合乐的乐歌,为便于乐工的习演,又书写于简片,这也便是《诗》最早的复本。 据有关史料记载,《诗》流传与应用大约早于孔子创办私学二百年。当时《诗》的传习主要是在贵族的公学,传授者为太史(史官)和大司乐。贵族阶级是很重视学《诗》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曾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