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繁露》一书在《隋书·经籍志》中始见著录,且《汉书·董仲舒传》中《蕃露》与《玉杯》、《竹林》都是传《春秋》的书名,而在今本《春秋繁露》一书中,《玉杯》、《竹林》却为其中的两篇,基于此,《春秋繁露》的真实性引起了争论,《崇文总目》、程大昌等怀疑其真实性;《四库全书总目》、楼鑰肯定其可靠性,笔者在楼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发现了诸多相同的地方,从而论证了《春秋繁露》传本可以作为考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文献,但同时指出了经过多次整理的《春秋繁露》的体例是驳杂不纯的.  相似文献   

2.
马瑞臣所作的《毛诗传笺通释》是《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力作,但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讹影响着学者对《毛诗传笺通释》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以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的《清人注疏十三经》中的《毛诗传笺通释》为底本对《毛诗传笺通释》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3.
由于《韩诗内传》的亡佚,以往对《韩诗外传》(以下简称《外传》)的文体特征认识不够准确,往往认为《外传》与《毛传》等著述的文体特征相同,并以此作为《外传》解《诗》的证据。这实际上是惑于汉代经学"传"体著述有分"内传"和"外传"的具体情况,笔者通过将《外传》与《毛传》等"内传"体著述进行对比,发现《外传》和它们存在很鲜明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却关乎对《外传》成书性质的判定。  相似文献   

4.
南宋建本《附释音毛诗注疏》又称十行本,是所见以疏分附经注的最古的本子。阮校《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即仿照其款式刻成,除加圈于正文中误字之旁,每卷之末附载校勘记之外,其他一仍原本之旧,每卷开头仍题为《附释音毛诗注疏》。该书开卷在大字“毛诗国风”4字下列有一段双行小字,其文云: “毛诗”,“诗”是此书之名;毛者,传《诗》人姓。既有《齐》、《鲁》、《韩》三家,故题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诗”二字,又云河间献王所加。故大题在下,案:马融、卢植、郑玄注三《礼》,并大题在下。班固《汉书》、陈寿《三…  相似文献   

5.
《春秋繁露》是经过不同时代编辑的文本,只有考察其文本的历史语境,才能确定它的话语特征。通过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比较,可以发现,《春秋繁露》用六经和数术的两套话语体系进一步建构了"《春秋》之道",其中的"三统""文质"等历史周期说主张变革与损益,以《春秋》当新王之法,即以汉代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新"三统"说,其以《春秋左传》为根据,主张天、地、人三统递相继承,即以汉继周,标志着汉代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孔德凌 《图书馆杂志》2007,26(12):69-75
郑玄所作《毛诗传笺》是研究《诗经》的经典之作,其版本流传问题极为重要.《毛诗传笺》的版本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唐及唐以前写本,一为唐宋石经本,一为宋及宋后刻本.现据相关资料考察《毛诗传笺》的版本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7.
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为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上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相似文献   

8.
东汉郑玄所撰《诗谱》,填补了《毛诗》训释中只有总序和篇序,而没有十五国风、二雅、三颂各类诗之序的空白,意义重大。但是,数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小大雅谱》脱去的一大段文字,长期得不到是正,至今亦然,成为《诗经》训释中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9.
戴震在乾隆二十年(1755)入都之前,有一部研究《诗经》的著作叫《毛诗补传》。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余廷灿《戴东原先生事略》等均有记载,《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亦有著录。此书未刊行,后世多以为亡逸。近年来我们为编《戴震全书》,从北京图书馆照相复制了清抄本《戴氏经考》二十六卷。经查证可以确定,《戴氏经考》是戴震的著作,而且就是沉睡了二百多年的《毛诗补传》。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是晚清学者"董氏学"研究的两部重要著作。由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背景的差异,他们撰写此书的目的和学术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在关于"董氏学"的许多重要命题上,如"三世说"、"三统说"、孔子改制、"口说"的可信性、阴阳思想的解释中,两者都表现出不同的政治与学术取向,从中亦可折射出晚清学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西汉扬雄模仿《周易》经传而创作《太玄》,但《太玄》在体例上的经传和《周易》并非一一对应。晋代范望以传附经后,将《首传》辞放在《太玄》正经前面,更给后来者在区分本经和传文上带来混乱,故本文对此梳理,以辨证《太玄》本经面目。  相似文献   

12.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13.
西汉扬雄模仿《周易》经传而创作《太玄》,但《太玄》在体例上的经传和《周易》并非一一对应.晋代范望以传附经后,将《首传》辞放在《太玄》正经前面,更给后来者在区分本经和传文上带来混乱,故本文对此梳理,以辨证《太玄》本经面目.  相似文献   

14.
陈祥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136-139
《东方朔集》是编成较早的西汉文人别集,因从未就此集有过具体研究,故在梳理东方朔作品及此期别集编纂途径的基础上,从性质、内容、文体等方面入手,阐明和界定《东方朔集》属于别集,《东方朔》属于子部著作,并以此廓清东方朔文集与其子书如《东方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颔传》的成功,至少一半得益于使用了访谈体闫文盛(以下简称"闫"):韩先生您好,今天访谈的重心是《张颔传》,一个大的主题背景,是您的传记文学。我知道迄今您已出版了三部传记作品,除《张颔传》外,另有《李健吾传》和《徐志摩传》,我认为这三部传最能体现您的文学风范。可以说是您此  相似文献   

16.
《故训汇纂》是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正在编纂的一部全面地、系统地收集古代汉语字词训释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广泛地汇辑了先秦至晚清经、史、子、集中的故训资料,基本上反映了清以前对汉语字词训释的成果。从性质上说,它跟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相近。《经籍籑诂》问世近二百年,学术界普遍地对它给予了很高评价。王引之在《经籍籑诂序》中称它“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  相似文献   

17.
对名物、典章制度的认识不同,分节、断句不一致,及《书集传》以意解经,导致了《书集传》与《尚书注疏》在经文训解上出现大范围分歧。《书集传》更加强调文理脉络;更多引用《孟子》训解经文,将宋儒以为的《孟子》精神成功融入训解之中;部分经文训解追求对偶的特征,与宋代科举考试相关联。宋以后刻本时代和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得训诂精简和义理突出的《书集传》在与《尚书注疏》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最终完成文本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标兴”是《毛诗故训传》诠解《诗》篇时的重要手段。结合“韩诗”遗说看,“标兴”不是《毛传》所独有的特征,而应是战国儒家《诗》传中较为通行的解《诗》之法。韩、毛二家皆通过“标兴”来揭明各家“诗序”所阐发的《诗》旨,其对“兴”的标定和说解与“诗序”内容密切相关。《毛传》“标兴“和《毛诗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标兴”和“续序”共同起到阐释和细化“首序”的作用;第二,“续序”不存时,“标兴”有代替“续序”、增补“首序”的功能;第三,当“续序”已言明“兴”时,《毛传》则不再“标兴”。梳理和辨析“标兴”与“续序”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毛传》“标兴”的体例特征和思想义涵,《诗》学史上有关《毛传》“标兴”的主要争议也可据此得到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上述问题,清儒颇多论述,所述也较有代表性。如王引之认为四家《诗》分卷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七卷、《大雅》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只是三家《序》不分卷,冠于各篇之首,而《毛诗》则序别为一  相似文献   

20.
任煜 《档案》2020,(1):33-40
作为现存较早的《诗经》写抄本之一,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镰仓时代抄本《群书治要·诗》以选本的方式对《诗》进行摘抄节录,以一定的选取标准囊括了《诗》特定篇章的经、传、笺部分,保存了《毛诗正义》刊成之前《诗》的部分面貌。同时,作为传入日本的《诗经》抄本,其多用俗字、虚字,与其他《诗》之版本相比多有文字异同且存在传文、笺文混乱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校订文字、明确传笺体例与内容,对研究特定时期内《诗》的流布情况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