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静力练习又称静力性等长工作,它是指人体在肌肉紧张用力时,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肢体基本不产生位移,即保持身体在相对固定的姿势中静止用力。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把身体位置保持在最吃力的角度或者是技术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进行用力,对发展绝对力量和支撑力量、固定力量作用较大。在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训练中,我们经常运用的力量练习方法有克制性训练法和退让性训练法。而很少采用静力训练法。其实静力练习对发展运动  相似文献   

2.
(2)静力性力量训练强化肌肉力量的训练静力性的训练方法也是强化肌肉力量的一种方法。它是持重物在肌肉坚强用力时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力量练习,也就是对于不动的固定物,采取姿势和关节角度不变的、集中发挥力量的方法。发展静力性的肌肉力量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
1、合理选择力量训练的方法 从肌肉收缩的形势上看力量训练的方法有:等张(动力性)力量练习,等长(静力性)力量练习和等动力力量练习等。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可以发展不同性质的力量。因此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动力性力量的练习是肌肉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负重练习,它对发展速度性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它可使肌肉、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各种各样的运动,都是肌肉收缩引起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拉引骨绕关节运动。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直接关系关节运动幅度。绝大部分基本练习或训练,都是在发展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包括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对于一个教练员或体育教师,每提出一个基本练习动作,都应有明确的目的:该动作训练哪些肌肉?是发展其力量?还是发展其柔韧性?针对训练目的,考虑训练动作的结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将失去训练意义,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5.
在业余训练和健美运动训练中,增长肌肉的力量练习是必不要少的。这种力量训练有人采用日日训练,也有人采用隔二日训练,但隔日训练法才是增长肌肉力量的最佳选择。因为人体(包括肌肉)有一种超量恢复的功能,就是当人体在锻炼时消耗了一定量的能量物质后,在恢复时会超过原来的贮备水平,取得锻炼效果,肌肉纤维就比原来有所增粗。所以,每次力量练习时间的间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天天练,  相似文献   

6.
何鹏 《体育世界》2008,(7):64-65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归纳的方法对关节柔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练习方法以及与游泳运动成绩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柔韧素质应指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回缩能力;它与肌肉力量存在着反比关系;其练习方式有: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PNF拉伸练习和电刺激性练习;它对游泳运动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柔韧性的训练方法 1.1静力拉伸法。静力性伸展是一种缓慢而被动的伸展,是对抗肌的伸展;它是使伸展的肌肉等软组织处于最大限度的伸展状态,并加以固定。用静力性方法进行伸展练习主要是为了使肌肉在已定的姿势伸展时得到相应程度的超量负荷,以使被拉伸的肌肉和韧带在最大动作幅度的条件下,形成能保持几秒钟的、一定方向的动力定型。一般固定的时间要大于6秒,当肌肉被伸展,  相似文献   

8.
一、伸展活动的理论 :伸展练习是通过引起能持久增加长度的结缔组织线性变形来提高柔韧性的一种练习方法。伸展练习的几种形式 :1 静力性伸展 ;2 曲线伸展 ;3 高级伸展———能产生本体感受的神经肌肉易化作用的伸展。二、伸展练习在动作中的作用 :1 伸展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 ,从而发展柔韧素质。2 伸展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感觉和本体感觉。3 伸展练习可以在调整人体姿势方面起一定的作用。4 在准备活动时做伸展练习 ,可以减少肌肉的粘滞性 ,防止受伤 ;在整理活动中 ,可以帮助肌肉恢复 ,减轻疲劳。三、伸展练习时应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田径柔韧素质训练的新方法——“PNF”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韧性素质的练习贯穿田径项目训练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在田径项目常用的柔韧性练习中主要采用的是动力性伸展方法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现在国外已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柔韧性练习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PNF)。  相似文献   

10.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是人体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指标。它对掌握运动技术、预防受伤的预感性和可能性、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男女老少,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都需要加以重视并经常进行练习。柔韧性素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很多,可分为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两种,并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练习应以静力性拉伸为主,辅以动力拉伸。  相似文献   

11.
徒手操是一种简易的锻炼身体方式,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通常只注意运用按节拍颤动的徒手操来活动四肢和躯干,而忽视了静力性的徒手练习。我们介绍的这套柔韧操,特点在于能在静的情况下使人体各部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伸展,以此作为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准备活动和柔韧练习。下面简要介绍这套静力性柔韧操的练习方法。全操共十四节,每个动作做20秒钟,用80%的力量。 1.两脚并拢平行站立,双手五指交叉翻腕,两臂上举,头后仰。(图1) 2.站立姿势同1,右臂经前向左侧伸  相似文献   

12.
目前力量训练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动力训练法,又名等张训练法(isotonic)。这是各项运动的力量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在进行动力训练时,肌肉经常改变拉力的强度和方向,同时改变着骨杠杆的位置,从而完成机械动作。在动力动作中,肌肉的长度因其收缩而发生变化,当肌肉克服阻力时,身体朝肌肉收缩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肌肉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身体素质之一。完成各种体育练习时,要求肌肉收缩的值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即当肌肉进行一定程度的快速收缩时,在有些情况下,主要是发展等长力量(静力)的能力;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主要是发展等动力量(动力)的能力。因此,我们主要是想研究一下各种力量训练对肌肉收缩的上述特性曲线所起的作用。现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可分为三类:等长训练和两种不同形式的动态性训练——等张训练和等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中的等长训练和等张训练早已在运动实践中采用了,而发展力量的动态性等动训练则是  相似文献   

14.
<正>静力性力量训练是一种单一重复的强度刺激。练习时肢体静止不动或者不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肌肉的长度也不发生变化,却处于紧张用力状态[1]。小学生低年级进行中小负荷静力性力量素质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关节稳定性和小肌肉群的力量。"肢体静止不动或者不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的练习恰好能够弥补室内空间狭小,而导致的室内体育课只能上自习课、知识讲授课、视频课的不足。因此,可以把静力性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5.
射箭运动是以上肢力量为主的运动项目,在体能训练中侧重于静力练习。持弓臂以伸展肌群为原动肌,开弓臂以收缩肌群为原动肌。对称用力在命中率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伸展练习对防止疲劳、体能恢复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射箭运动中伸展练习是重要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就游泳两言,伸展练习与游泳训练同等重要。如果缺乏伸展练习,僵硬的肌肉就无法按要求完成动作,而且一旦开始训练,肌肉很快就会酸痛不适。经常做伸展练习可以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而提高游泳水平。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侧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侧重点 (1)对8-13岁少儿,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时,主要通过提高肌肉内协调而实现。此时不宜使肌组织出现肥大,为此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很少用静力练习。因为动力练习可使肌组织紧张、放松得到交替进行,而静力练习则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这些孩子无氧代谢能力相对较差,且静力练习时往往需要憋气、屏息,容易造成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放松能力是一种综合力,肌肉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柔韧性构成了放松能力的基础。短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的自然放松,肌肉的放松能力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提高的。加强肌肉的放松训练将增大肌肉收缩力量,减少内阻力和能量消耗,使短跑技术以更佳的协调性和经济性完成动作练习,提高运动成绩。因此,提高短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 肌肉收缩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等张收缩(动力性)和等长收缩(静力性)。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任何运动项目中,都存在着以上两种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我们在《静力练习初探》一文中,通过实验和文献资料法,进一步证实了静力练习在发展绝对力量、力量耐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对发展速度力量和增大肌肉横断面也有较好的作用。所以,静力练习是相对于动力练习的另一类型的有效的力量练习法。但是实验和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静力练习存在着没有具体力的大小显示,所以,力的大小概念抽象,练习时强度难于正确掌握,并造成练习时的单调和枯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使静力练习更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我们研究设计了在静力练习时能显示力的大小的数显静力练习器。  相似文献   

20.
1、肌肉的放松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肌肉放松能使关节周围的韧带柔韧性肌肉的伸展性得到提高,减少韧带活动的粘滞性和关节活动阻力,使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提高关节灵活性。关节灵活性是柔韧素质的标志,它能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得到提高,也可以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力量增强。柔韧又分动力性柔韧和静力性柔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