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士德>中的欧福良形象一般被视作对拜伦的纪念,他不仅在形式上同浮士德形成父子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与浮士德所体现的精神形成隐含的对称,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体现了歌德对"追求不息"这一精神的二元思考,对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深化对于这一形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浮士德>.  相似文献   

2.
论《浮士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是《浮士德》中所体现的“浮士德精神”,它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性,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使《浮士德》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宗教戒律,但同时又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小世界”.批判了迷离于“官能享受”和“情欲”的个人生活享受。应该怎佯来理解这一爱情悲剧和所塑造的玛甘泪的形象呢?爱情问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都体现为个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俩的爱情应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5.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佟郡 《现代企业教育》2009,(10):154-154
《浮士德》是一部熔铸了歌德毕生心血的巨著。蕴涵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哲理。但很多解读作品的著作仍将浮士德形象聚焦到一点,将浮士德仅仅看作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作用的结果”艺术是缘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因而它诉诸的就“不只是一个特定阶级的情感,而是超越特定阶级的普遍人性”。《浮士德》即是如此。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普遍人性的探询角度对《浮士德》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生命张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9.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12.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楼,是该图形象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反映,而不是对北宋东京外城上那座上善门的机械摹写。“上善”一词典出《老子》,体现了道家的比德观念。宋太宗以“上善”为城门赐名,主要出于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3.
陈筱忱 《文教资料》2011,(36):12-14
歌德在《浮士德》第二卷安排浮士德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合.两人爱情的结晶欧福良是歌德梦想的体现,即“力与美的结合”,同时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困难。欧福良是歌德的梦想,体现为日耳曼强劲有力的精神与古希腊美丽多姿的艺术的和谐融汇.但这一梦想的实现又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8.
《浮士德》以其俯视性与超越性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并穿透到21世纪的今天,其“浮士德精神”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启蒙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为资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但是浮士德精神仍不可避免地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认识的提高,生态批评得到了充足发展。浮士德精神理应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得到观照与反思。浮士德精神有着明显的生态局限,其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满足人类自身欲望,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将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此,超越浮士德精神,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诗经》之首篇《关雎》描写了一个“窈窕淑女”的美好形象,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灵与肉在她身上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一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富有伦理精神的审美观,是古代女性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